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政民互动:同德围“突围”的范本意义

2014年12月29日 08:05   来源:广州日报   陈小雁

  公共工程牵涉群体多、矛盾盘根错节、各方利益互相拉锯,让不少本该造福于民的工程遭到搁置。在这个意义上,“同德围模式”具有范本意义,其核心便是良性的政民互动。

  12月28日,广州同德围南北高架正式开通。凌空架起的高架桥,是同德围开始“巨变”的节点。这个仅有3.59平方公里、却塞进30万人口的地方,自此告别只靠“华山一条路”的困境。高架正式启用后,可以分流同德围南北方向现有车流量的55%以上,大大纾解当前拥挤的交通现状。(12月28日《广州日报》)

  上世纪90年代,同德围作为老城区搬迁户及解困户的安置地,人口剧增,而当时只有一条西增路贯穿南北。交通难、就医难、上学难、如厕难……一系列老大难问题令同德围居民苦不堪言。2012年,同德围被作为广州城市综合治理的一道突破口,正式拉开了整治大幕,首批“9+1”工程也吹响号角。仅仅两年时间,在百姓反映强烈的交通问题上,高架横空出世,解决了民众的燃眉之急,且在外观设计、成本控制、路灯管理、隔音配套等方面均交出了漂亮的成绩。

  城市综合整治是当前不少公共管理者面对的棘手问题。而公共工程牵涉群体多、矛盾盘根错节、各方利益互相拉锯,让不少本该造福于民的工程遭到搁置。在这个意义上,“同德围模式”具有范本意义,其核心便是良性的政民互动。解剖这一范本,可以给我们带来多重启示:

  首先,从民心所向是政民互动的源动力。民心工程才是重点工程。在财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把钱用在刀刃上”,急民众所急,知晓并干好民心所向之事,才能为政民互动提供动力。据报道,从1996年开始,先后有7家中型以上的超市、3家大型家电进驻同德围,可是之后其中6家相继撤出,人流少、购买力低和交通不便是三大因素。俗语说,要致富先修路。路修好了,经济、民生才有向好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架建成意义不凡。有了坚实的民意基础,也就成功了一半。

  其次,民意兑现是政民互动的成绩单。问政于民要有行动,见效果。虽说问政于民已成共识,但不少政民互动流于形式,到社区逛一圈,美其名曰“走基层”;开个听证会,民众上座者寥寥;搞个调查问卷,样本少得可怜……如此政民互动只有口号没有行动,自然嘘声一片。“同德围模式”中,高架桥的修成来自一位七旬老设计师的“口头建议”。当同德围“咨监委”征求意见时,老设计师的高架桥想法引起相关部门注意,随后,城建人员实地调研、求教老者,才最终定下方案。高手在民间,问政于民关键不在搞了多少场活动,而在民众有价值的想法如何应用于现实,造福更多人。

  最后,倾听最广大民众的心声是政民互动的必需品。同德围南北高架桥自确定方案以来,大的方案调整有10多次,加上局部方案调整共有30多次;大的协调会有40多次,加上其他各类型的协调将近100次。广纳民意贯穿工程始终,才能让工程始终处于民意所向的道路上。而需要注意的是,民心工程也要征集并倾听最广大民众的心声。高架工程在进行到一半时就曾遭到部分民众抗议,原来,这部分居民原本是渔民,后上岸定居于此,并非当地村民,而此前政府协商的对象都是当地“村民”,在相关部门进行10余次协商后,停工两个月的工程得以重启。民众利益群体繁杂,问政于民难免有漏,“漏则勿惮改”,政民互动需要且行且倾听。

  

(责任编辑:张无)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90后,如何学会与世界良性互动    2016年06月06日
  • ·让互联网成为民主互动的新渠道    2016年04月22日
  • ·以良性互动形成全球复苏合力    2016年02月26日
  • ·社会需要这样的良善互动    2015年10月2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