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华民族在互动融合中形成和发展

2016年07月22日 08:56   来源:人民日报   何星亮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和融合、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没有历史上多次民族大互动、大迁徙、大融合,中华民族就不可能形成,中国也就不可能长期保持统一和稳定。从历史角度看,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出自身鲜明的特点。

  互动性。不同部族、民族之间的频繁互动是中华民族得以形成的重要动力。中国历史上存在众多部族、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它们互动频繁、迁徙不息。其结果,一方面是带来民族融合,大量少数民族融入汉族,部分汉族融入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融合;另一方面是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形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自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各部族、各民族就一直处于不断互动和融合的过程中。像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是最为典型的民族大互动、大迁徙、大融合时期。在互动和融合过程中,各民族在文化上取长补短,在经济上互通有无,在宗教信仰上兼容并包,在婚姻上互相通婚,生活习俗的差异也逐渐弥合,血缘逐步融为一体。通过多次民族迁徙和融合,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人融合,南方少数民族与南迁的中原汉人融合,加速了全国各民族的大融合。在当代中国,无论哪一个民族,其血缘和文化的来源都是多元的。每一次民族大互动、大融合并不是简单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每一次大融合之后,无论少数民族还是汉族,均以新的面貌、新的姿态出现,促进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互补性。互补性即各民族之间在经济和文化上形成互补。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居住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适应各自自然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文化样式。居住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各民族之间,需要交流和交往,需要相互合作和互通有无。唯有如此,才能共同发展、更好发展。这种差异性和互补性,使我国农业民族与畜牧业、采集狩猎业民族之间始终存在频繁、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往关系,为各民族共同进步和共同繁荣提供了条件。数千年来,各民族在经济上互补、技术上互帮、困难时互援,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内在联系,形成了北方与南方、内地与边疆、农业与牧业等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包容性。在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之所以能够不断互动、迁徙和交融,与各民族的包容性密切相关。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展现出较强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认为汉族和少数民族是一体或一家。如唐太宗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强调华夷一体,声称自己对华夏和狄夷一视同仁、没有偏见。明朝统治者在夺取政权后,也强调华夷无间。清朝皇帝的华夷一统观念更为明确,强调在清朝大一统政治下,无华夷之别、内外之分。二是各民族之间相互通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历史上有些民族甚至主动“全盘汉化”,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鼓励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尊崇儒学,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三是不排斥国外文化和宗教。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特点,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传入我国后,都能与中华文化相融。

  整体性。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各民族的互动和融合中得以形成,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稳定和发展,是与古代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模式密切相关的。古代中国人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天、地、人是一个统一整体。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模式促成了古代中国整体性地理概念,各民族都逐渐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这种地理概念进而促成古代中国大一统观念的形成。在中国历史上,政治精英均把祖国统一作为重要目标,以江山分裂为忧,在分治中谋求统一,在统一中谋求长治久安。在这种大一统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越来越强,国家认同意识越来越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何星亮)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90后,如何学会与世界良性互动    2016年06月06日
  • ·让互联网成为民主互动的新渠道    2016年04月22日
  • ·以良性互动形成全球复苏合力    2016年02月26日
  • ·社会需要这样的良善互动    2015年10月2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