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遏制“功德箱经济”乱象须有制度补位

2014年12月19日 07:42   来源:红网   晴川

  当你在一些寺庙场所向功德箱内投钱的时候,你知道这些钱最后都去哪儿了吗?你是否能接受,很多“功德箱”,其实是旅游景区甚至上市公司攫取利润的工具?(12月18日《新京报》)

  借助宗教敛财的“功德箱经济”如此泛滥,当然是因为某些企业、部门的贪婪私心,但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甚至到了对功德箱安排创收指标的地步,这就不仅仅是贪婪所能解释得了的。“对寺庙等宗教场所的功德箱规范管理上,目前还没有一个在全国层面上的统一规定”,北京市佛教协会相关负责人的话可谓一针见血。因此,遏制“功德箱”乱象,必须通过制度补位,给违规者划出一条“违者必罚”的法律红线。

  首先,要建立一个清晰的审计制度。“功德箱”之所以成为一种经济现象,就在于现在的善款,早已不是当年的“毛毛雨”。这一方面是和谐社会里,信众人数的大为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捐款数额也越来越大,动辄成百上千地捐款的不在少数。“4000万元的资金得靠善男信女捐钱”显然不是一个没有根基的空头支票。这正是一些企业把“功德箱”当摇钱树的诱因。如果能对善款进行统一扎口管理,有一个经得起查的账目,有一个严格的审计制度,私立功德箱和乱花善款的行为就可能得到遏制。

  其次,要给善款一个明确的流向。善款是在本质上信众物化了的善心和信仰,信众捐款,既是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也是在展现信仰的力量。既然善款取之于民,那么,用之于民就应该是最好的出路。在保证寺庙的正常运转、修缮以及僧侣的日常生活前提下,对这个专项经费该怎么花,给出一个明确和合理的切割方案。

  第三,要明确执法主体。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无论是此前的法门寺乱象,还是现在的潭柘寺问题,监督管理主要依赖于当地的宗教协会。然而,宗教协会不仅势单力薄,而且还有一个没有相应执法权的致命缺陷,面对一个有着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的团体,自然不会买账,出现“前脚去取缔翌日则死灰复燃”就不难理解了。因此,对于查处私立功德箱行为,需要一个独立的监督执法机构,不仅有力量对乱设功德箱进行清理,还要有权力对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追责。

  整治功德箱乱象,让功德箱回归本源,让信众的善心和信仰入住而不是被欺骗挤占,当务之急,就是拿出切实行动,对制度框架进行补缺,将存在的问题引到法治轨道中来,以绝这种既伤慈善爱心,又损政府公信的乱象再次发生。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