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10日,教育部正式公布近日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鼓励扶持开设网店等多种创业形态。(12月11日《新京报》)
休学创业,部分高校的创新实践在前,政策规定在后。这充分体现出高校自主办学的“弹性”,以及“实践出真知”的政策灵活性、实用性与跟进性。规定中用了“允许”一词,是一个十足的关键词,既不是盲目的鼓励与提倡,又没有消极的反对与禁止,反映出政策规定的分寸。我们可以尽管放飞“允许”的想像,这个可以“被允许”,但都必须基于其本身的内涵与外延,否则,就有可能造成对政策的“误读”,甚至会“跑偏”。
“允许”,意味着攻破“不能休学创业”的制度壁垒,将会由眼下的少数高校在实践,向今后的制度化方向迈进,逐步形成新常态。设想一下,“允许”之后,一种情况可能是井喷,点燃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的激情;另一种情况则是淡定,按部就班地完成大学学业,然后再去就业或创业。这两种情况都是政策规定所“允许的”,或许,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高校,呈现出来的“制度效应”会有所不同。
休学创业,不允许盲目向“钱”冲。或者说,提“钱”创业有风险,盲目休学需谨慎。诚然,允许也包含一定的“鞭策与激励”之义,但这必须因人而异,切忌千人一面,否则就会演变成另一种形式的揠苗助长。在学业与创业的选择上,有的人可能会燃烧“激情与速度”,选择提“钱”创业;又有人会选择“酝酿与积累”,善于“后发制人”。如果从就业创业的大形势来看,提前创业者的增加,还会加剧就业难。因此,在宏观层面上,要把握一个度,及时掌握就业“大数据”,启动“云计算”。
昔日追星族,今朝“追薪族”。无论是大学毕业生,还是休学创业者,都会面临“薪”问题,充满“薪”期待,也会遭遇“薪”歧视。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就业创业者改变“只唯薪”的观念,帮助他们在理想与现实、抱负与报酬等上寻求平衡;另一方面更应该在就业创业环境上优化与升级,一个公平的就业市场、创业市场、给年轻人提供“扣好第一颗扣子”的市场,会在人力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只有让市场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与鞭策力,才能引导大学生“入市”,接受市场大潮的洗礼,为将来成就一番事业迈出“薪步伐”。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