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国家层面专门发布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文件,一年来,全国已有20余省份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改革方案,这些省份明确支持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在一些地方设计的方案中,大学生休学创业可保留学籍的年限被细化为2至8年不等。(5月15日中国新闻网)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如此语境下,20余省份出台具体方案,支持休学创业,方向是对的。然而,如果高校近功近利,一轰而上,将休学创业做成“一锤子买卖”,势必会导致部分大学生盲目创业,甚至引发休学创业潮,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并留下诸多后遗症。
不可否认,鼓励和支持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既可以通过保留学籍,降低学业风险,减轻家长负担,又可以给有创业理想的大学生一个历练和发展机会,其积极意义不容置疑。然而,大学生是先就业还是先创业,这个问题一直在学术界争论不休。事实上,我国多名商界精英都对大学生创业持保守态度,劝告大学生要认清自己、耐住寂寞,在学习和就业阶段积累创业基础;同时,应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用实践经验来缩短创业的距离。可见,鼓励休学创业,善政还需善为。
首先,大学生休学创业,需要大学的创业教育铺路。应将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建立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及时调减就业率持续较低的专业招生计划,使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与就业对接。
特别是,大学生休学创业,还需引入风险教育。要让大学生对创业失败,有必要的经济和心理准备。大学生在创业问题上,一定要量力而行,在有创业意识的同时,要认识到创业的不易。比如,从统计学角度看,1000个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也是千分之几。而如果不成功,则对个人的心理、学业甚至家庭都产生影响。这不仅仅有本身的素质问题,不仅仅是高等教育问题,也不仅仅是政府给的政策环境问题,更需要有一定的市场环境。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