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齐平:有一种股市叫“疯牛市”

2014年12月12日 09:1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一大波行情、一波大行情,呼啸着向A股市场走来了。全都是牛市的标配:飙升的股指回来了,天量的成交回来了,排队开户的景象回来了;各方的怀疑和犹豫也烟消云散。

  有券商研究报告对比了此轮行情和1996年牛市的表现,认为在经济增速下滑的情况下,借助于深化改革、结构调整以及制度变迁带来的动力,股市走高有前例可循。

  其实,牛市之来,出场时机和方式本没有一定之规。即使美国股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长达16年、道琼斯指数增长13倍的大牛市,初起之时同样看似缺乏基本面支撑。

  从技术角度讲,市场总会向阻力最小的方向寻求突破。可以想见,对于这一轮牛市,各方都是欢迎的。眼下可以见到的好处,就有11月股票交易印花税暴增1.2倍;接下来可以预期,行情可以为上市公司再融资、中小企业IPO等提供有利的基础;眼光再放长远点,借助牛市氛围顺利推出注册制改革,打通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间的梗阻,功莫大焉。此外,还有财富效应的扩散,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等等。

  只是,这些推理或想象,可以解除人们对这个开头过于突兀的疑问,却无法解除这个故事将如何结尾的担忧:老股民记得,为给投机气氛过于火爆的股市降温,1996年10月,管理层连发“十二道金牌”;2007年6月,有关部门使出了半夜上调印花税的撒手锏。可以说,几乎每一轮A股市场的牛市,不论如何开端,都以暴跌结束。A股牛市的每一次告别演出,都比开头更令人惊心动魄。

  如果说牛市就是让你稳稳当当通过经济发展享受财富增值,或者让你踏踏实实通过企业成长赚取资本收益,那么,几乎中国A股市场所经历过的牛市,都只能称作“疯牛市”。

  有鉴于此,从此轮天量暴涨一开始,各方就向股市喊话:不要卖房炒股,要有质量的牛市。但是,明明知道“疯牛市”行之不远,但这头“疯牛”却难以摆脱“囚徒困境”:因为珍惜“牛短熊长”的好时光,所以要抓紧炒作;而过度炒作,又使得行情更快结束。

  中国股市的定位,重点从来就不在价格发现、资源配置等作为市场的本原,而是承载了国企脱困、银行改制、吸引外资等种种使命。历次牛市的根基,说到底都在于股市的“有用性”。

  眼下从各方看来,发动一场牛市,扩大企业直接融资,分流银行压力,堪称实用又好看。放出A股之牛,是要充当各项改革急先锋的“火牛阵”。如果这头牛不顾大局,成了闯进瓷器店的公牛,那就离变成餐桌上的牛排不远了。

  此次央行降息,意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缓解实体经济困境,却多少被股市这头牛搅了局:一是银行间7天回购利率在短暂下滑后持续反弹,降息的价格引导作用打了折扣;二是股市暴涨形成的资金虹吸作用,事实上形成了与实体经济争夺资金的格局。

  在每天万亿元级别的成交中,有跑步入场的居民储蓄、有放弃主业的产业资本,也有从银行渠道新增的杠杆资金。统计表明,银行通过投资两融受益权、股权质押、发行伞形结构信托等为股市提供了弹药,初步估计余额至少数千亿元;另外有不少P2P平台投资大量转战股市,导致产品募集期拉长或索性项目流标。

  从市场表现看来,眼下的“疯牛”也有点忘乎所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坦承,近期股市坐庄、操纵股价等违法违规活动有所抬头。

  12月8日,中证登一纸加强企业债券回购风险管理的通知,就引发了股市的巨幅震荡,暴露出“疯牛”的底气不过是“有钱”。看懂这一点,就不能那么“任性”。(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齐平)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假熊”岂能斗过真牛市?    2016年06月03日
  • ·牛市更需要“稳稳的幸福”    2015年07月13日
  • ·股市暴跌,牛市是否已见顶?    2015年06月29日
  • ·大牛市的“顶”在哪里?(图)    2015年06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