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作业AI化,是对教育的一记警钟

2025-02-13 07:04 来源:光明网

  眼下,中小学生正热火朝天赶着寒假作业,但一场由AI引发的教育焦虑正在悄然蔓延。

  媒体报道,有家长发现,孩子在偷偷用AI工具完成寒假作业。有家长表示,“前几天我查看儿子的作文本时,发现里面有两篇作文不像是我儿子能写出来的,就问他怎么回事,他承认是Deepseek写的,他照抄了下来。”

  春节假期期间,Deepseek在媒体上被大范围讨论,而关于其使用方法也由各大博主进行了普及。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这一代人,接受起新鲜事物来更没有门槛,用人工智能工具来完成令人挠头的寒假作业似乎就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但当人工智能以“解题神器”的姿态渗透进基础教育,教育者与家长不得不面对一个尖锐的命题:当作业本成为人机博弈的战场,教育究竟是培养解题机器,还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粗暴禁止绝非良策。当前家庭教育普遍陷入手机“争夺战”的困境,这种管控思维存在深层矛盾——正如中学严防早恋与大学催婚的悖论,爱的能力从未被纳入教育议程。面对AI浪潮,若在校时全面禁止接触,毕业后却要直面其如水电网般的基础设施属性,无疑是教育视角的严重错位。人工智能素养理应成为数字时代的生存技能,如同穿衣吃饭般融入基础教育。

  但随之而来的是,当AI可以轻松通过初级的“作业测试”,压力便给到了“出题者们”。过去需要查阅几天资料的社会实践报告,现在只需要向AI描述选题框架;曾经绞尽脑汁的英语作文,转眼就能生成地道表达。AI工具的普及正在重塑作业场景的底层逻辑,但这场技术平权带来的效率革命,却意外暴露了传统作业设计的脆弱性:重复率过高的抄写作业、套路化的命题作文、脱离现实的应用题。教育正从知识的复现转向思维建构,从标准答案走向问题生成,锚定“提出AI解答不了的问题”才能体现高质量作业的价值,培养机器无法替代的心智能力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要任务。

  站在智能时代的门槛上,寒假作业的AI化是对教育敲响的一记警钟。当雅思贝尔斯“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的论断遭遇AI挑战,或许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唤醒”的对象——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那种敢于质疑标准答案的勇气、在混沌中寻找意义的执着,以及用不完美的表达传递真情实感的尝试。未来的教育现场,或许不再有整齐划一的作业本,但那些涂改的痕迹、稚嫩的质疑与出人意料的“错误”,才是最动人的光芒。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寒假作业AI化,是对教育的一记警钟

2025年02月13日 07:04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眼下,中小学生正热火朝天赶着寒假作业,但一场由AI引发的教育焦虑正在悄然蔓延。

  媒体报道,有家长发现,孩子在偷偷用AI工具完成寒假作业。有家长表示,“前几天我查看儿子的作文本时,发现里面有两篇作文不像是我儿子能写出来的,就问他怎么回事,他承认是Deepseek写的,他照抄了下来。”

  春节假期期间,Deepseek在媒体上被大范围讨论,而关于其使用方法也由各大博主进行了普及。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这一代人,接受起新鲜事物来更没有门槛,用人工智能工具来完成令人挠头的寒假作业似乎就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但当人工智能以“解题神器”的姿态渗透进基础教育,教育者与家长不得不面对一个尖锐的命题:当作业本成为人机博弈的战场,教育究竟是培养解题机器,还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粗暴禁止绝非良策。当前家庭教育普遍陷入手机“争夺战”的困境,这种管控思维存在深层矛盾——正如中学严防早恋与大学催婚的悖论,爱的能力从未被纳入教育议程。面对AI浪潮,若在校时全面禁止接触,毕业后却要直面其如水电网般的基础设施属性,无疑是教育视角的严重错位。人工智能素养理应成为数字时代的生存技能,如同穿衣吃饭般融入基础教育。

  但随之而来的是,当AI可以轻松通过初级的“作业测试”,压力便给到了“出题者们”。过去需要查阅几天资料的社会实践报告,现在只需要向AI描述选题框架;曾经绞尽脑汁的英语作文,转眼就能生成地道表达。AI工具的普及正在重塑作业场景的底层逻辑,但这场技术平权带来的效率革命,却意外暴露了传统作业设计的脆弱性:重复率过高的抄写作业、套路化的命题作文、脱离现实的应用题。教育正从知识的复现转向思维建构,从标准答案走向问题生成,锚定“提出AI解答不了的问题”才能体现高质量作业的价值,培养机器无法替代的心智能力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要任务。

  站在智能时代的门槛上,寒假作业的AI化是对教育敲响的一记警钟。当雅思贝尔斯“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的论断遭遇AI挑战,或许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唤醒”的对象——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那种敢于质疑标准答案的勇气、在混沌中寻找意义的执着,以及用不完美的表达传递真情实感的尝试。未来的教育现场,或许不再有整齐划一的作业本,但那些涂改的痕迹、稚嫩的质疑与出人意料的“错误”,才是最动人的光芒。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