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微短剧“辣眼睛”,看后深受“内伤”却又无能为力,这样的经历你有过吗?
2月5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 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正式发布,要求落实微短剧“分类分层审核”制度,未标注许可证或备案号的微短剧不得上线传播,或将从源头减少上述现象。
简单来说,“分类分层审核”制度是将微短剧分为三类:“重点微短剧”(符合总投资额度达到100万元及以上等几种条件之一)、“普通微短剧”(总投资额度在30万元—100万元之间且非重点推荐)、“其他微短剧”(总投资额度不足30万元且非重点推荐),按三类分三个层级进行审核管理。“重点微短剧”规划备案由国家广电总局统一备案公示管理,“其他微短剧”由平台负责内容审核把关与版权核定,备案审核严格程度有所区别。
对于行业而言,“分类分层审核”制度是一场“及时雨”,还是一记“重锤”?
一分钟三个大爆点、每集一个“钩子”、一个小“爽点”之后马上是一个大落差……微短剧设置的高密度情绪“爽点”,让观众欲罢不能,也吸引越来越多人涌入这个赛道。截至2024年底,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62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9.7%,市场体量仅在2年间就实现了10倍增长,到了能和电影票房掰一掰手腕的程度。伴随惊人发展速度而来的,是“萝卜快了不洗泥”——
典型如内容低俗、价值导向偏差问题。有从业者直言不讳,微短剧的秘诀就是“抓住社会上的矛盾点,或者一些负面情绪,放大以挑起人们的情绪”。过去,一些违规微短剧被整改下架,然而就像业内人士所说,仍有相关题材作品抱着赌一把的心态上线,“看什么时候被抓到,有可能上个两三天给你下架,也有可能上架第一天就给你下掉了,但他们就赌这一天跑的量”。正是基于种种乱象,2024年多省广电部门下发工作提示,要求实施微短剧“分类分层审核”政策时,许多从业人员持欢迎态度,认为新规并不会限制真正做内容的从业者,反而能过滤掉低俗内容、净化行业,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