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吉林省纪委信息:吉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松原市委原书记)蓝军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在接受组织调查。蓝军先后在松原主政8年,据称,蓝军离开松原时,在当时的市委广场,曾有“千人送蓝书记”的场面,尤其是一群身着黑色西装、白色衬衫的干部“群众”,手拉着各种挽留横幅,颇为引人关注。(12月9日《第一财经日报》)
反腐雷霆推进,腐败者惊心,在众多的大腐小贪中,蓝军显然不是最引人关注的那一个,但通读关于其落马的简短通报,意味深长的恰是这样一个细节:在其离开松原时,竟然出现过“千人相送”的场面,甚至当地群众还打出了诸如“蓝军,松原人民的好儿子”“蓝书记,我们不愿您走”的横幅。从曾经的“千人相送”,到如今的“被组织调查”,这中间到底发生过什么?我们不知道,但如此反差,无疑再次验证了那个常识:所谓“千人相送”,其实从来不是对官员的评价标准。
“万民伞”“功德碑”“热情挽留的横幅”……公众早非第一次邂逅类似的“好官事件”,当事人员与部门的回应也多大同小异:乃群众自发聚集,并无事先的策划。但这般含糊的自清自浊,实在经不起推敲。既无事先的策划,为什么当地群众能够集体地知道官员离职的时间,又不约而同地聚集到一起来为其送行?难道真有这么小概率的“凑巧”事件?事实上,过往的新闻已经显示,所谓“千人相送”“万人挽留”,其中或多或少都有着“提前组织”的影子。
退一步来讲,纵然“千人相送”包含着当地居民真诚的感激之情,此种感激本身亦是“错位表达”的。作为常识,于主权在民的现代政治中,官民只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他们之间不存在感恩戴德的情感。所以,当一个地方数以千计的居民,自发地对离任的官员表达不舍与感激,这就足以成为现代政治的不正常图景。“千人相送”提前策划也好,是真实情绪也罢,并不能就此判断出官员的官德与官声好坏,但足以现实验证的,是官民关系处在怎样“前现代化”的状态。
正因为如此,在看似热闹和真情流露的“千人相送”场景里,实际上,至少隐藏着两个不容忽视的悖论。一个是当地居民对于权力和官员角色的认识,在他们眼中,官员并不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执行者角色,他们仍然是必须被奉承的上级,是不可或缺的清官,所以集体的感激仪式必须被进行;另一个,当某个官员能够无障碍地去接受辖下民众的感恩,并将此援引为可以炫耀之事,这映射出的,是他对于自身权力来由的认识模糊。在他看来,权力远非民众所授,并不受其监督。
从“千人相送”到“被组织调查”有多远?大概没有人能够做出预测,但在官员的落马之后,媒体回忆起了其当年被“千人相送”的往事,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警示。对于为官者来说,还请不要迷恋类似“千人相送”的热闹场景,那些站在欢送队伍的民众,他们到底因何前来相送,这实在大可质疑。而对于普通的民众来说,更要学会用现代的方式来评价官员。当然,对官员的考核体系也应有改变。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