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第三卫生间”正是政府以人为本的城市名片!

2014年11月24日 11:33   来源:中国江苏网   张赛

  11月19日是“世界厕所日”,上海市妇联借着这股东风在18日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市妇联副主席作新闻发言人,会议介绍了上海公共场所男女厕位设置状况调查的相关内容。调查显示目前还存在男女公厕比不均的现象,需增加女厕比例。另外,妇联还将继续促进不分性别的“第三卫生间”的发展,更好地满足公民的如厕需求。(11月20日东方网)

  俗话说,人有三急。无论你是在熟悉的城市逛街还是旅游身在异地,无论你是与老人还是孩子,恐怕都经历过内急却找不到公共厕所,找到又纠结异性老人孩子该“何去何从”的尴尬境遇。网上曾有报道,某景区长达一公里的旅游线路上竟无一间公厕;也听过爱玩“躲猫猫”的公厕,任你强忍“尴尬”百般搜寻,它只在那灯火阑珊处。公厕设置数目还不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要,就更不用奢谈为带孩子不便的父母考虑周到了,笔者不禁想,公厕为何而设?

  我国的公厕也有其发展与改革。“捂着鼻子进去,踮着脚尖出来”,“一跳二叫三笑”,污水横流“跳”、蛆虫满地“叫”、厕所没有门,尴尬“笑”,曾经外国游客这样形容中国的公厕。而在如今文明的社会中,公共厕所正在通过它的布局合理、整洁卫生和服务功能,体现着一座城市对公众细微的体贴和人文关怀,它是城市的一个细节,却折射着一座城市的文明水准,以及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是名副其实的城市名片。

  公厕门口常有“与人方便”,在笔者看来,像上海市这样,设置方便带孩子的父母共用的“第三公厕”,也让公共厕所不再“害羞”而是光明正大地站在显眼处,在公众角度真的从细节、点滴行了方便就是最好的为民服务,不仅彰显了相关妇联部门以人为本的工作精神,拉近了政府机关与群众的距离,更为整个城市增添了几分暖色,让公厕成为靓丽风景,岂不美好?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广州式过年”成为城市名片    2016年02月17日
  • ·别把摩天大楼当作城市名片    2016年02月16日
  • ·城市是我们的历史    2010年06月0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