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州式过年”成为城市名片

2016年02月17日 10:50   来源:广州日报   谭敏

  猴年伊始,开门见红。春节假期,“广州过年,花城看花”活动引来中外友人八方来客体验独特的岭南年味儿。七天时间,广州共接待游客1151.0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6%,真可谓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红红火火过大年。逛年宵花市、叹广州美食、品岭南年味儿……“广州式过年”已成为一张时尚、鲜明的城市名片,让广州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名城焕发出夺目耀眼的光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春节期间扶老携幼全家一起出门旅游已成新年俗。吸引游客来广州过年的,首要当然是风景美。广州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海上丝路发源地、近代革命策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和改革开放前沿地,广州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展现出传统又现代,自然又典雅的城市气质。喜欢自然风光的可以去层峦叠翠的白云山叹氧吧,想体验传统习俗的可以去荔枝湾感受岭南水乡风情,喜欢现代建筑的可以去广州新地标“小蛮腰”、城市客厅花城广场拍照,喜欢逛街购物的可以去天河城,偏好美食的可以在上下九漫步骑楼遍尝各色小吃,感受“食在广州”,小朋友则可以游长隆野生动物园……广州式过年,可以做到老少皆宜,尽兴而归。

  吸引游客来广州过年的,还在于文化靓。一直以来,岭南文化和民俗风情独具特色,岭南的年味儿也别有不同。和北方色彩单调的冬天不同,岭南气候四季如春,春节期间繁花似锦色彩缤纷。岭南年文化中,最靓的莫过于春节花市。“行过花街才是过年”,广州人将迎春花市视作一年之中最热闹的盛事。年花中桃花、年橘、菊花的好意头,也体现出岭南文化中对来年家美人和国强的祝福和企盼。近年来,广州花市开始“走出去”,到国内各大城市宣传推广,让年轻一代、外来游客感受不一样的岭南年味。2015年,10户中外友好家庭进入广州本地人家中,和广州人一起过新年。2016年,又有20户友好家庭接受邀请来广州度过了难忘的新年,他们逛花市、尝广式年夜饭,游览著名景点,体验广州独特的过年气氛。今年的迎春花市节庆活动中,还有“万人叹早茶”、粤剧红船“船说”、广府庙会民俗活动等,让市民和游客在春节假期每一天都感受到锦绣花城的魅力。“这次旅程的一切都很好,城市很美丽,人们很友好,阳光很灿烂,花市很震撼,美食也很棒。在来到广州之前,我只知道广州是一个历史上重要的贸易城市,有广交会,但从来没想到广州这么好。”岭南文化吸引来的是游客,推广的则是广州的城市形象和影响力。

  吸引游客来广州过年的,还在于环境优。近年来,广州一直致力于营造“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城市环境,市容市貌更加靓丽。去年广州的空气质量交出一份不错的成绩单,2015年广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显示,2015年广州空气质量312天达标,在5个国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优。春节的广州,路更畅了,天更蓝了,花市、灯会各项活动热闹举行的同时,广州警方每天投入过万警力安保,让市民和游客平安开心过好年。此外,市场环境和监督管理的完善,也让市民和游客都能够放心消费,安心消费。

  一个城市的吸引力,既在于经济的活力所体现出的硬实力,更在于城市环境、文化等展现出来的软实力。“广州式过年”成为城市名片,打响文化旅游品牌,正是广州城市软实力的全新体现。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广州创新机制造就“海归经济”    2016年07月19日
  • ·驴友少根安全弦 探险容易变冒险    2016年07月08日
  • ·科技活动周 点亮“创新广州”    2016年05月16日
  • ·何时告别“雨季到广州来看海”    2016年05月1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