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把摩天大楼当作城市名片

2016年02月16日 07:0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唐卫毅

  尽管在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摩天大楼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高”不应成为追逐的方向,各地还是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脚踏实地进行城市建设,量力而行,别只是拿摩天大楼当作城市的名片。

  近年来,曾经在欧美风靡的摩天大楼建设热潮正在中国一二线城市甚至三四线城市掀起,楼层高度也不断被刷新。2015年,刚建成的上海中心大厦以632米的高度,成为全球排名第二高的建筑。2016年,随着660米高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建成,上海中心大厦也将“退位”至世界第三。(《人民日报海外版》2月15日)

  所谓摩天大楼,指的是超高层大楼,也就是非常高的多层建筑物。2005年,美国曾拍摄一部《摩天大楼简史》的纪录片,详细介绍了摩天大楼的发展史。该片指出,摩天大楼最早诞生于19世纪的美国。近30年来,随着亚洲新兴国家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超高摩天大楼的排行榜,也从原来的美洲独霸,转移到亚美争锋。近日,一则高楼协会发布的年度报告再次引起大众的关注。报告称,2015年全球共建成200米以上摩天大楼106座,是人类历史上新建成高楼最多的一年。其中,中国以建成62座的惊人纪录,连续第八年蝉联冠军,远超其他国家。而在全球新建高楼最多的城市里,印尼的雅加达以7座排在第一,紧随其后的就是中国城市南京、南宁、深圳,都是5座高楼。

  城市摩天大楼林立,既见证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又见证了建筑史上的创新发展。还为寸土寸金的城市拓宽了发展空间,提升了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应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摩天大楼代表了一座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然而,城市里摩天大楼比比皆是,或者一些中小城市也争建摩天大楼,是否都是好事一桩呢?显然未必。有专家就提醒,尽管在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摩天大楼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高”不应成为追逐的方向,各地还是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脚踏实地进行城市建设,量力而行,别只是拿摩天大楼当作城市的名片。

  中国建造如此众多的摩天大楼,其弊端不可小视。首先是建造摩天大楼的投资巨大,比如,建造一座摩天大楼动辄花费数十亿、上百亿元,庞大的资金从何而来?其次是运行成本极高,属于“烧钱”的建筑物,经济状况一般的城市显然难以维持。再有就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比如,消防上的安全风险,目前的消防能力难以支撑数百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物的消防,一旦发生意外后果将不堪设想。

  值得注意的是,热衷建造摩天大楼已是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过热的表现之一。而把摩天大楼当做城市的形象和名片,实际上也是一种城市发展理念上的幼稚和错位。当今城市的形象和名片,应当突出表现在城市的品质和内涵上,体现出整体发展的思维。而城市的任何建筑也应当体现在科学性、实用性、安全性上,并非靠建造几座摩天大楼来支撑城市的门面。2015年,全球有60%的摩天大楼建在中国,对此,有经济学家就表示出了担忧,认为出现这种现象归根结底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对自身实力的不自信,迫切需要外界的赞扬和认可,就好比一些人通过奢侈品包装,好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甚至可以说,一些城市盲目建造摩天大楼纯粹就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和炫耀心。

  城市规划建造摩天大楼,既需要量力而行,更需要科学评估,尤其是不能把摩天大楼当作炫耀性的建筑,当作当地官员的政绩,一味求大、求高。如果在缺乏科学评估的情况下盲目建造摩天大楼,未来很可能使自己陷入资本黑洞,让摩天大楼难以为继。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何勇:给摩天大楼热降降温    2014年10月09日
  • ·“天空城市”唯恐高处不胜寒    2013年07月23日
  • ·城市“长个儿”的伦敦策    2014年05月0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