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都伦敦,一向看不到太多高耸入云的现代化大厦。然而,最近的一份研究显示,多达236座摩天大楼正在酝酿或已获批。随着人口压力日益加大,新增办公及住宅建筑需求不断增加,伦敦或将迎来大规模建设潮。尽管有人形容伦敦的天际线就是一场大型车祸的现场——惨不忍睹,但伦敦人对此总体持宽容态度。如何能在大肆扩建与人民满意度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面对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局面,伦敦的城市管理者探寻两全之策——既能保证城市发展,又能保持传统和特色。决策者的思路是不让城市继续向外扩张,而是向上“长个儿”,跟天空要空间;同时加大对传统景观的保护和立法,最大限度地保持城市的原有面貌和特点。
近年来,伦敦兴建了被人昵称为“小黄瓜”的瑞士再保险大厦,以及犹如一把锥子刺破天空的伦敦第一高楼“碎片大厦”,如今这些都已成为伦敦国际化大都市的名片。一方面地价上涨推动国际资本借助“长个儿”策略寻求安全港,另一方面伦敦市政当局希望通过新建摩天大楼增加税收,改善市政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而在兴建摩天大楼的决策过程中,政府注意容纳多个参与者,代表不同利益的独立机构以及多个层级的不同角色发挥各自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以便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最大限度满足各方要求。
伦敦的33个地方区政府虽然在各自的行政范围内有决定权,但是必须符合伦敦市长制定的《伦敦规划》。这一规划制定了38个适宜大规模开发住宅和商业的地区,以及10个位于交通枢纽附近、能够支持高密度开发的“集约地区”。一种提高城市中心区密度、减少交通需求的城市发展思路十分清晰。如果地方政府的决定遭质疑,相关规划会被提交到大伦敦市政府,并有可能会被进一步提交到中央政府的内政大臣。内政大臣将召开听证会,做出最终决定。在这一过程中,英国遗产委员会、建筑与建成环境委员会、民用航空局等一些独立机构,都会对摩天大楼计划发表意见。
大搞“长个儿”建设的同时,伦敦在保护传统上也不遗余力。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政府不断更新立法,针对伦敦塔、西敏寺和圣玛格丽特教堂等传统世界遗产景观规定,任何在其附近的开发项目都需要说明项目本身能给这些景观的特点和组成带来什么样的积极贡献。
另外,以圣保罗大教堂和威斯敏斯特宫两处景观为中心,规划了13条“视觉走廊”。在这些“视觉走廊”上的新项目,如果超过一定高度,就必须提请市长和有关地方政府批准,政府还要向英国遗产委员会征询意见。承载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并不必然意味着城市像摊大饼一样无限向外扩张。伦敦目前特别注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防止城市进一步扩张,避免侵占或消灭乡村。
伦敦发展高层建筑的思路固然有着其人口压力增大、地价上涨的幕后推手,但抛去这些客观因素,政府从主观上利用“长个儿”策略促进经济发展,并在城市扩建中积极合理谋划,最大限度地整合传统与新建,并在决策过程中尽量做到兼顾各方利益,同时注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或可为正经历城市化进程的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