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放生老鼠,赎罪还是犯罪?

2014年11月17日 07:34   来源:红网   朱少华

  5人“放生”上千只老鼠为“赎罪”?广州市从化鳌头一农村发生上述荒诞一幕,村民自发围捕放鼠人。昨日,鳌头镇黄茅村村民向记者诉说这件离奇事。当地村委会负责人表示,农业部门已送来老鼠药,希望尽快捕杀这群“不速之客”。(11月16日新华网)

  俗话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之所以“人人喊打”,因为这东西实在找不到一点可爱之处,生性贪婪,偷吃作物,糟蹋粮食。全身更充满了病菌,一旦在人群中传染上了鼠疫,就等于给人们带来了一场灾难。因此,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不仅是一种常识,也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但是现在竟然有人为了所谓的“赎罪”,将上千只活生生的老鼠拉到人家的村庄边放生了。可想而知,这么多死里逃生的老鼠在这里是多么欢呼雀跃。

  且不说家中遭遇了不幸,用放生动物的办法转变自家的运气,这本身就是一种唯心的不靠谱的行为。就是放生动物也要有一定的道德。传统上的放生大多都是一些飞鸟鱼龟之类,既符合我们社会的公序良俗,也符合那种“赎罪”的说法,这其中更包含着一种慈善和美感。正因如此,提到放生,人们都会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更为有些人残害和食用放生物品而愤恨不已。但是,这次这几位放生的“赎罪者”算叫人开了眼了,将一千多只人人痛恨的,更希望能将其斩尽杀绝的老鼠,又放回到自然中去,这无疑就是保护和纵容它们继续糟蹋粮食,祸害老百姓,更甚至传播鼠疫,这到底是行善赎罪,还是在故意作恶?

  就在不久前,有人为了放生在公园里放走了几条毒蛇,就曾经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人们并不反对放生,相反人们更欢迎有更多的人将大自然的有益动物放生出去,让我们的自然世界更加生机勃勃。但如此不加区别的放生,将一些容易给老百姓造成伤害的动物,甚至危害我们生活损害我们身心健康的动物,也统统予以放生了,这样的行为不仅严重偏离了放生的意义,更损害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说得更彻底一点,这样的放生实际上也是一种作恶,更是一种犯罪。

  因此,对于这次的放生,相关部门不妨彻底调查一下,这种违背最基本的常识,为我们的道德和公序良俗皆不允许的放生,无论基于何种目的都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更需要受到严惩。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放生老鼠,祈福还是祈祸?    2016年01月20日
  • ·"不抓老鼠的猫"不"养"也罢    2015年09月08日
  • ·铲除“老鼠仓”, 靠什么    2015年01月2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