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快到了,有关对于电商的监管消息也多了起来。近日,质检总局通过“神秘买家”(工作人员扮成普通顾客)抽检电商,从天猫、京东、苏宁、亚马逊、当当、1号店、凡客等电商平台抽取了359家企业生产的502批次电子商务产品,抽查结果显示,网络销售的儿童玩具、服装、鞋类、背提包和小家电等,合格率只有73.9%。(11月6日《京华时报》)
“神秘买家”——质检总局的工作人员扮成普通顾客,对电商这种体验式监管,效果显著,值得其他监管部门学习,有必要把它当成一种监管常态。几天前,国家工商总局约谈电商,要求“双十一”促销要多一些规范。但仅仅是督促约谈,效果往往是不大的。比如说,有关假打折的问题,就是促销的时候,把价格先提上去,然后再打折。这种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别说在如今的电商,其实早在实体店存在一二十年了,但为什么屡禁不止呢?就是因为工商部门没有深入调查。
而像质检总局扮作“神秘买家”的做法,一是等于把监管力量下移了,把自己当成普通消费者,对于电商存在的一些问题就能够感同身受,这种体验式监管容易掌握证据;二是这种方式极具隐蔽性,让商家防不胜防,他们不可能知道买家的真实身份,也因此,这种监管方式一旦成为常态,将极具威慑力,使商家不敢以次充好。
所以,这么好的监管方式,没有理由不成为一种常态。只是监管部门愿不愿意的问题。要知道,即使是实体店,平时也会有诸如突击检查、暗访等监管方式,这只是一个线上线下的问题,并且网上抽检的方式更便捷有效。
当然,“神秘买家”需要监管部门投入人力物力,有时候由于条件所限,未必能够做得到。那怎么办呢?我认为,除了自己的工作人员扮演“神秘买家”,还可以聘请社会上的普通消费者作为监督员,或者是对消费者采取一些鼓励措施。比如,一个消费者发现了质量问题,如果去投诉,不仅可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而且还能够获得监管部门的奖励,这样就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神秘买家”当中。
要知道,一些消费者买到不合格的产品,不去举报,一般是怕麻烦、担心举报了也没用,还有就是举报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实际利益。那么,如果采取鼓励、奖励的办法,让更多的消费者,也成为监管部门的“神秘买家”,布置一个无处不在监管的天罗地网,如此一来,在质量问题上商家就要掂量掂量了。
总之,质检总局的“神秘买家”这种体验式监管,有必要在各部门进行推广,落实到日常的监管里,而不是逢年过节的“杀手锏”;而且如何用一些鼓励措施,让更多的消费者成为监管上的“神秘买家”,也是值得尝试的。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