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小网格”托起荆楚“大平安”的最大启示

2014年11月04日 13:21   来源:荆楚网   安子州

  近两年,省委、省政府把城乡网格化建设作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受到中央政法委的充分肯定。昨日在汉召开的深化平安中国建设会议,通过对宜昌、鄂州、咸宁、恩施、襄阳的视频现场连线,展示了我省多地在网格化方面的新探索、新经验,引起与会代表的高度关注。(11月4日荆楚网)

  “网格化管理”,这种“区域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人有责”的管理模式,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提法。智能化城市的打造,智慧化城市的建设,都离不开网格化管理。网格化可以使城市管理做到精确,如果用于服务群众,让社情民意在网格中掌握,公共服务在网格中开展,矛盾纠纷在网格中化解,治安防控在网格中加强,可行吗?湖北省多地在网格化方面的新探索、新经验给出了“完全可行”的响亮答案。

  重心下沉“采单”。“网格化管理”是通过将过去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转变为今天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其最为基础的一环就是采集信息。只有将社区(乡镇)中的信息全覆盖采集,才能将居民烦心事“一网打尽”。事实上,无论是咸宁市的“社区网格宝”、恩施市的律师进村“坐诊”,还是宜昌市的“大数据平台”、襄阳市的“首席调解员”等等,说到底就是要“走出去”、重心下沉“采单”。可见,网格员下沉“采单”,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出来,相关单位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这种“先知民忧,再解民忧”的工作方式切实解决了群众所急,避免了“解决”与“诉求”脱节的尴尬。

  量身打造“接单”。“在我们鄂州,农民不出村就可以办理结婚证、准生证、残疾人证等120项公共服务事项。”实践证明,网格化管理不是冰冷的,除了思维的创新之外,还处处体现着人性化关怀。网格员除了要做群众的“活地图”、“活户籍”、“活档案”之外,还要当好群众的“贴身服务”保姆,让服务群众的网格化模式充分其发挥作用,真正做到快速处理群众急需解决问题,把服务群众延伸到每一个神经末梢。可见,贴身服务“接单”,推动网格员沉下心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诉求,并根据自身岗位的特点,为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量身打造”。

  贴心服务“交单”。社区管理工作琐碎,服务群众却需精细。在这方面,宜昌等地的网格化管理将基层矛盾解决在基层,为平安荆楚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破解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控难题、让村民享受“零距离”法律服务、“全国第一印”让农民不出村就可以享受120项公共服务……这些举措所体现出的“一条龙”服务模式,把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末梢延伸到村落、院坝、小区、楼幢、居民户等最小管理单元,做到民情在网格中掌握、问题在网格中解决、工作在网格中推进、效果在网格中体现、干部在网格中锻炼,确保“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镇街”,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正所谓“泰山不拒细壤,江海不择小流。”小网格之所以能够托起荆楚大平安,就在于以“网”为桥,密切干群关系;以“网”为轴,带动干部服务群众;以“网”为尺,检验政府工作绩效,和谐干群关系。湖北省将网格化建设作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其实践表明,作为党政机关,我们要让群众生活的有尊严,就要时刻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不仅在宏观政策和环境上,更要体现在日常细节里。只要是涉及群众利益的所有事,再小再繁琐也要认真落实好;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看似芝麻小事,却是关系民生的头等大事,丝毫懈怠不得。一句话,只有贴身服务”小举措,才能有和谐稳定的大社会。

  

(责任编辑:张无)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