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作品观众一边看一边骂,创作者一边挨骂一边还挣着大钱。”日前在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演员李雪健说到了影视圈的怪现象。一边是铜元盆满钵满,一边是骂声不绝于耳。但闻铜臭,不见操守;只管捞钱,不顾嘴脸;惟瞻票房,不扪良心。种种之怪相、乱象,不只影视圈,在其他文艺领域也有所见。
如此之“怪”,背后是令有些人频倒苦水的“难”。“现实残酷哇,没有市场,作品再好,还不是照样饿死”;“要怨也得怨受众,谁让大家都喜欢这样”;“没钱赚,说啥都白搭。不随‘大流’,还有啥辙?”此等论调,不一而足。
好作品果真没市场,“叫好”就难“叫座”吗?国庆档观影潮中,一部《亲爱的》,不仅口碑良好,上座率和票房收入也相当可观。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因其接地气的题材、饱满的戏剧张力、深刻的现实观照、创新的人物塑造,不仅让基层干部们看了觉得真实,也受到观众热捧,收视率、点击量一路走高。真正的精品力作,不用担心销路和票房;真正有实力有自信的创作者,也不会做市场的奴隶。相反,好作者和好作品恰恰是市场的创造者和引领者。
想起一个“狗尾巴上的幸福”的小故事,喻义幸福就像小狗的尾巴,若一味追着尾巴撵,幸福总也够不着,若不追它只管朝前走,幸福反而就会一直跟在身后。不妨说,文艺作品的经济效益就是“小狗尾巴”,社会效益就是“前方”,创作者只要秉持着惟精品是求的“抱一”心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只管在作品本身上下功夫,倾注满腔的热忱与才情,用尽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心无旁骛地朝“前”走,那么“小狗尾巴”自然一步也不会落下。
拥有金子的人可能很富有,但仅有金子也可能很贫穷。事实上,较之单单金钱所带来的物欲餍足,文艺作品所获得的情感共鸣、价值认同、人心“点赞”,给人的成就感来得更牢固和持久。可以想象,当一个垂垂老矣的文艺工作者,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时,若让其选择身后是留下万贯家财,还是一部传世力作,相信绝大多数的人会选择后者。
退一步说,无底线的逢迎可能会赚来慷慨的“施舍”,但不会赢得真正的尊重;无操守的媚俗尽管有时很“讨巧”,但也终将被多心善变的“俗”所抛弃。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较之单纯感官娱乐带来的“刺激”,思想的碰撞、灵魂的对话、精神的契合,在涤尽浮翳淀清污浊之后,带给人的愉悦体验是前者所不能比拟的。由是,那种一心想随所谓“大流”的人,其实是被浮云遮住了慧眼,若不迷途知返,恐怕早晚要从“还有啥辙”的矫情陷入“啥也没辙”的绝境。
赋得“三都”,何愁无人问津?每一个有才华、有操守的文艺工作者,当有不负时代和人民的自尊和自信。甩开“铜臭”,不做“奴隶”,赢得的将不惟市场和票房,更是多年以后回首来路无愧心灵的从容。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