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湖南永州双牌县纪委发布关于9月30日“车震门”调查结果:当事人是一对夫妻,因触景生情而起,并非网民说的“道德败坏”。(10月8日《新京报》)
关键词车震、副校长,再加上标题中赫然在目的“xx书记”,这是一则想不火都不行的帖子。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以及由此捧生出的众声喧哗时代,在尽享精彩纷呈利好的同时,陷入信息泥沼下的绑架,也正成为避之不及的恐慌。一如这不断推陈出新的“车震门”,在满足众看客无限猎奇心理的同时,对隐私权与公共利益的郑重其事,热切围观过后留下不得不言说的喋喋不休。
无论是基于权力与权利的法理解读,或是基于公德与私德的道德审判,当律法空白无以短时间填充,当情绪焦虑无以短时间消弭,所有的喋喋不休,恐怕只会继续成为聒噪的众声喧哗。回头再来打量网帖的本身,或许在网络化的话语格局里,能清晰出更可循的价值判断和常识回归。
网名含有“法官”二字的发帖者,很显然是意欲扮演积极的权力监督者。然而,在这则图文并茂的网帖中,却并未有足够的严肃和客观意味。首先,发帖者并未弄清男女主角的真实关系。既然存在明显的信息短板,必然造成内容上的漏洞,而这本是可以想见的硬伤;其次,直接在网帖中设定男女主角,这样的嘲弄和戏谑,是不是太暴力?再次,一句“每晚一期,敬请留意”的提醒,更是让整个网帖失去本应有的严肃和认真,读来更像是精心虚构的小说情节。从整个网帖来看,内容上似乎没有嫁接和虚构,但是在行文上却带有明显的情绪倾向,即便最终被证实并非如此,它所发酵出的舆论暴力是无法纠偏的。
于此而言,无论最终是否被证实所谓车震门,其实是夫妻情爱之事,无论此事最终要在隐私权和公共利益上有着什么样的切割。以网帖形式的“二次曝光”,本身都应该回归到正常的秩序格局中来,比如客观、真实、谨慎,这是一则网帖应有的自我修养。当网帖沦为混淆视听的工具,甚至成为戕害他人权利、自断个人后路的荒唐,还谈何让人“有所感想”呢?
依然无意于否定网帖曝光功能,在现实的权利生态背景下,以网帖之名的监督力量,依然不可小觑。而神奇的“网络曝”之所以能够屡建奇功,的确有赖于围观之下的真相倒逼,以及由此形成的舆论监督之势,但是正义的实现,它应该回归到法治路径和现实理性中来。一如这对在结婚纪念日“触景生情”的亲热,也应该恪守社会基本的公序良俗,应在有限的自由里实现基本人权,换言之,正义目标的实现,应以正义的方式实现,而这当从一则有修养的网帖始。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