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夫妻车震?神奇的“网络曝”是不是太暴力?

2014年10月09日 07:41   来源:红网   高亚洲

  昨日,湖南永州双牌县纪委发布关于9月30日“车震门”调查结果:当事人是一对夫妻,因触景生情而起,并非网民说的“道德败坏”。(10月8日《新京报》)

  关键词车震、副校长,再加上标题中赫然在目的“xx书记”,这是一则想不火都不行的帖子。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以及由此捧生出的众声喧哗时代,在尽享精彩纷呈利好的同时,陷入信息泥沼下的绑架,也正成为避之不及的恐慌。一如这不断推陈出新的“车震门”,在满足众看客无限猎奇心理的同时,对隐私权与公共利益的郑重其事,热切围观过后留下不得不言说的喋喋不休。

  无论是基于权力与权利的法理解读,或是基于公德与私德的道德审判,当律法空白无以短时间填充,当情绪焦虑无以短时间消弭,所有的喋喋不休,恐怕只会继续成为聒噪的众声喧哗。回头再来打量网帖的本身,或许在网络化的话语格局里,能清晰出更可循的价值判断和常识回归。

  网名含有“法官”二字的发帖者,很显然是意欲扮演积极的权力监督者。然而,在这则图文并茂的网帖中,却并未有足够的严肃和客观意味。首先,发帖者并未弄清男女主角的真实关系。既然存在明显的信息短板,必然造成内容上的漏洞,而这本是可以想见的硬伤;其次,直接在网帖中设定男女主角,这样的嘲弄和戏谑,是不是太暴力?再次,一句“每晚一期,敬请留意”的提醒,更是让整个网帖失去本应有的严肃和认真,读来更像是精心虚构的小说情节。从整个网帖来看,内容上似乎没有嫁接和虚构,但是在行文上却带有明显的情绪倾向,即便最终被证实并非如此,它所发酵出的舆论暴力是无法纠偏的。

  于此而言,无论最终是否被证实所谓车震门,其实是夫妻情爱之事,无论此事最终要在隐私权和公共利益上有着什么样的切割。以网帖形式的“二次曝光”,本身都应该回归到正常的秩序格局中来,比如客观、真实、谨慎,这是一则网帖应有的自我修养。当网帖沦为混淆视听的工具,甚至成为戕害他人权利、自断个人后路的荒唐,还谈何让人“有所感想”呢?

  依然无意于否定网帖曝光功能,在现实的权利生态背景下,以网帖之名的监督力量,依然不可小觑。而神奇的“网络曝”之所以能够屡建奇功,的确有赖于围观之下的真相倒逼,以及由此形成的舆论监督之势,但是正义的实现,它应该回归到法治路径和现实理性中来。一如这对在结婚纪念日“触景生情”的亲热,也应该恪守社会基本的公序良俗,应在有限的自由里实现基本人权,换言之,正义目标的实现,应以正义的方式实现,而这当从一则有修养的网帖始。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