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苹果的“瞎折腾”令人心生敬意

2014年08月27日 09:28   来源:光明网   邓海建

  苹果供应链消息人士称,供应商们眼下正在为赶工生产足够数量的iPhone 6屏幕心急火燎,因一个重要组件需要重新设计,曾一度打断屏幕面板生产。iPhone 6预计下月发布。(8月26日《南方都市报》)

  眼瞅着“双九”发布会在即,却传来苹果新手机“自我折腾”的消息。业界认为,这反映了“供应商在满足苹果严苛要求上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但,谁说这样的“折腾”,不恰恰是科技与创意精神的彰显?

  据说苹果计划在4.7英寸iPhone上使用最薄的屏幕,原先想把背光膜减少到单层,而非标准工艺的两层。但按照单层设计规范生产的屏幕亮度不够,背光模块于是重新调整,装配双层背光膜。“这导致时间上的浪费,一些屏幕组装线被迫临时停工。”单层可以更纤薄,双层可以更透亮,事实上,背光设计的“瘦身法”,并不是讨巧的一项工艺,此前有消息称,其“增加了背光模组的组装难度,使得其老伙伴供应商Minebea出现良品率问题”。好不容易单层的技术难题解决了,如今又不得已恢复双层——这样的“瞎折腾”,确实让有些“精明”的商家看不懂。

  一来,有人认为这是一次失败的“折腾”。就像新闻跟帖里说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浪费成本不说,还让上市时间更为捉襟见肘。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但如果没有单层与双层之间的来回反复,没有这种冒险与创新的冲动与实践,苹果还是今天的苹果、世界还是今天的世界吗?二来,苹果其实也大可不必在这个节骨眼“折腾”,譬如不声不响地将单层背光手机混杂上市,抑或屈服于超薄数据而让渡背光功能,起码不会延误工期,甚至还能收获好评,何况,就像民众说的,手机总是遗憾的艺术,零零碎碎的问题,等下一版再来纠正就可以。那么,苹果的较真,究竟是真傻还是真精明?

  在“后乔布斯时代”,苹果尽管已经今非昔比,但车库文化的底子还在。历史沉舟侧畔,科技千帆竞发,谁也不可能永葆青春、长命百岁。只有一点:这些年,年复一年的软硬件更新,苛求卓越的工匠情怀,苹果干的显然不是“一锤子买卖”。它在细节上的斟酌与考究,在人性上的专注与体认,在创新上的砥砺与激情……尽管有着程度的深浅变化,但终究融汇成了企业理念与创意精神。

  失败的“瞎折腾”,总比山寨的抄袭来的可亲可敬。只要版权与创新不是空话,基于消费体验与市场理性的折腾都值得点赞。做一只不将就又会折腾的“苹果”,也许比安于产业链下端、在劳动密集型薄利上挣扎,更有盼头,更值得鼓掌。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