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苹果外观被诉抄袭,谁该脸红

2016年06月23日 09:50   来源:钱江晚报   

  前些天,国内手机界曝出一则猛料:苹果iPhone6系列被深圳佰利公司状告侵犯外观设计专利,北京市知识产权局责令苹果公司停止相关产品在北京区域内销售。苹果公司当然不服,眼下已经把官司打到北京知识产权法院。

  这家佰利公司,恐怕没几个消费者知道。但在业界还是有那么点名气的,因为曾得到过百度的投资,该公司一度也算是在“百度旗下”。只不过,这家公司除了有手机外观设计,产品根本就没有批量生产。公司已经停摆多时,资产也被冻结。

  有人猜测,老板现在就指望和苹果公司“背水一战”了。这么说有些刻薄了。不过,如果能打赢这场专利官司,或者苹果公司愿意和解,这家公司确实有望咸鱼翻身了。别的不说,iPhone6系列全球销售量在1亿部以上,一部手机为该专利支付1元,那就是上亿元了。

  但哪怕这家公司最终赢得胜诉或达成和解,这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从消费者角度来讲,如果禁售令生效,至少在北京市场上就买不到iPhone6了。而且就算有消费者想支持佰利,也买不到这家公司的手机产品。专利法规是为了保护发明创新,而不是鼓励投机取巧,像这种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专利纠纷,从根本上来讲与专利保护的精神相悖。

  这家公司取得相关外观专利两个月后,苹果公司就正式发布了iPhone6产品,从时间上来看,苹果公司恐怕也不具备抄袭的条件。苹果发布一款产品,不仅要完成外观设计,而且涉及从生产链条到供货渠道等多个环节,在这么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做到的。

  实际上,像这样的圆角曲线手机外观设计,苹果公司才是真正的鼻祖。苹果公司曾在世界各地状告人家外观侵权,结果败在一家连产品都没见影子的公司手中,怎么可能服气?更重要的是,苹果公司在自己家里还败过一场官司——它指控三星抄袭其iPhone手机的整体外观,令其品牌蒙受损失,结果美国的法院认定,苹果手机外观美学不受专利保护!

  美国的法院担忧,如果为一部智能手机的整体外观和形状提供保护,将会为其在智能手机功能改善上提供永久垄断地位。换句话说,如果支持苹果公司的外观专利,别人大概都没法生产智能手机了。而苹果在中国的遭遇却正好相反。自己告人家外观侵权败诉,别人告自己外观侵权却得到官方支持,这不是让人哭倒在地吗?

  苹果是否外观侵权,这最终得由法院说了算。但像这样的专利官司,不仅对消费者不利,对鼓励企业创新发展也没任何好处。目前,国内制造业的创新意识越来越高,对专利申请越来越重视,但要把更多心思花在研发创新上,而不是挖空心思从专利官司里捞一把。靠这样的办法,永远也走不出山寨制造的阴影,更别提与跨国公司在市场上决一雌雄。这家公司的老板据说曾在华为任职过,那么本应像华为那样,让苹果公司心服口服地掏钱购买专利才对。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