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几则关于苹果公司的消息引发关注。一则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许可备案登记信息显示,去年华为向苹果公司许可专利769件,苹果公司向华为许可专利98件。这意味华为开始向苹果公司收取专利许可使用费。第二则是,今年以来,苹果公司股价表现低迷,累计跌幅接近11%。美国当地时间5月12日,苹果公司股价更是一度跌破90美元关口。而据统计,过去一年中,苹果的公司市值已经蒸发了约2000亿美元。第三则消息是,今年一季度苹果手机出货量大跌逾40%,备受关注的大中华地区销售盈利同比大跌26%。5月13日,中国打车软件公司滴滴出行宣布获得苹果公司10亿美元投资。有人认为,这是苹果在刷“存在感”;也有人认为,这是苹果策略的一种调整。
苹果公司到底怎么了?是神话破灭,还是涅槃转身?这个精致美丽、被众多粉丝追捧的“苹果”,是否依然香甜?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深层次思考:
第一,战略层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的优越性认识明显增加,对其依赖性日益上升。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而是希望借助这一移动终端做更多事情。此时,以苹果手机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及时迎合了这种需求。加之苹果手机精致美观的外表,既满足了对手机使用功能的新要求,又满足了人们追求时尚的消费心理,因此刚一问世便受到欢迎。如今将近10年过去了,智能手机技术已经不再是苹果一枝独秀。同时,苹果手机无论在外观还是功能上却变化不大,且新品开发乏力,致使大批“果粉”开始失望。在企业战略上,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商业竞争红海中胜出,一定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而且要持续保持这种势头,否则就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第二,技术层面。当年苹果手机之所以能赢得市场,靠的是优秀的触屏技术。当诺基亚手机的使用者还在一个一个按实体键盘时,苹果的触屏、手写等功能让人眼睛一亮,且可极为方便地收发邮件、短信等。作为以消费娱乐为代表的手机,苹果手机的鲜美无人能比。在酷炫的外壳下面,苹果手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为使用者上网冲浪提供了方便。为此,苹果公司打造了APP生态圈,使手机不仅具有通信功能,同时极好地兼具社交、娱乐、学习、金融支付等实用功能,用先进技术满足人们对移动互联网使用的需要,并极大地增加对手机的依赖性。这其中,苹果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和技术储备功不可没。但如今,相关技术已经为各家手机厂商所掌握。即便可能在体验上还有些许差别,但和动辄四五千元的苹果手机相比,其他品牌手机在性价比上有一定优势。因此,在苹果没有持续的新技术应用于手机等产品的情况下,消费者掉头而去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三,趋势层面。客观而言,苹果公司是一家伟大的公司。但2011年乔布斯去世之后,苹果公司虽然在营销和造势方面依然风头强劲,却在技术研发和新品推出方面势头确实有所降低,甚至给人后继乏力之感。尤其是,虽然不断有新品推出,但仅做细节改进,缺乏产品亮点,未能持续吸引消费者的心。联想到诺基亚、柯达的前车之鉴,这些当年独占鳌头的旗舰型大企业,就是因为未能及时识别科技变革和市场发展趋势,未能及时做出有效的战略调整,因此从高峰坠落,至今一蹶不振。
苹果公司的发展历程不乏启示。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给经济转型升级带来新契机和新动力。但是,建设科创中心,除了在科学技术这些“硬”的方面要有大手笔、大投入外,在科技发展趋势分析和社会未来走向研究这些“软”的方面同样不能忽视。因为,只有发展方向正确了,创新研究出来的技术才能支撑科创中心的崛起,进而推动社会前进、促进经济发展。否则,即便在技术创新上用了很多功夫,但未能把握社会发展方向和需求趋势,就算再大的投入也不能带来高产出,更不能导致有效产出。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互联网时代是迭代更新的时代,社会发展极快,商业竞争空前激烈,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无论产品还是商业模式,其更新和取代都是迭代模式。这种迭代创新使得旧模式、旧产品毫无招架之力,甚至可能瞬间崩塌。数码取代胶片、微信取代短信、快递取代邮政、移动互联取代固定网络等,无不如此。诚如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作者克里斯坦森所言:“这种创新,一方面‘杀死’产业领袖;另一方面,给新企业提供进入行业的机会,我们称之为破坏性创新。而破坏性创新总的来说,是让复杂而昂贵的产品变得更便宜,使用门槛更低,让更多的人可以使用它。”因此,每一个企业的领导人应该明白,哪怕企业做到了产业领袖,但如不思进取,同样会被“杀死”。
就此而言,企业经营者也好,创新者也好,都要具有极其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前瞻思维,切不可盲目乐观或掉以轻心。同时,永远保持强烈的进取精神。否则无论企业曾经多么辉煌,“死”起来都会很快。
(作者为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