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正在进行,目前上海、北京、广东等多地已明确出台国资国企改革方案。多地在方案中提出,将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企领导薪酬水平,并明确了提高国企红利上缴比例的时间表。自上海率先公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打响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第一枪”之后,各地陆续跟进,多个省市明确出台了国资国企改革方案。(8月21日新华网)
几年来,国企高管薪酬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无论盈亏如何,一些国企高管的薪酬,如金融、电力、电信、保险、石油、烟草等领域的高管薪酬畸高,有的超过职工的几十倍,其年薪动辄百万、甚至达到上千万元。
针对国企高管薪酬居高不下的问题,多地方案提出要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企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等。无疑,采取这些举措,对规范国企高管过高的薪酬必将大有益处。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谓国企高管薪酬水平过高的问题,其形成和发展至今,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包括体制、机制、管理、制度、人员选聘等方面的诸多因素。比如说人员选聘,国企沿袭的是“任命式”选聘。有数据显示,自2003年来的近十年间,央企公示的高管人选中,来自于本系统内部的占42%,来自具有国资背景的占47%,也就是说,只有11%左右的人选来自于外部。
不难发现,国企高管多数是“盛产”于官场,有的因为受年龄或职位限制,一旦在官场上升的渠道不畅,即可被“下放”到国企任职。这种非官即商的状态,为国企高管的高薪埋下了伏笔。既然做不了高官,到国企做个高管,拿个高薪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何况,对政府相关部门来说,国企就像是部门的“后花园”,安排自己的人去任职,自然是顺理成章,理所应当。至于说到选派的高管业务能力、管理水平如何,能否胜任等,并无人问津。
从这个意义上说,规范国企领导薪酬水平,不能单纯就薪酬论薪酬,还需要从更深一层考虑,从源头上抓起,采取有力措施。尤其是要在国企彻底去除行政化色彩,按照市场化要求,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国企高管。让那些具备敏锐市场洞察力、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国企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通过推行市场化选聘国企高管,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用人机制和合理的薪酬体系,使国企效益与经营成果挂钩,把国企高管的薪酬水平、职务待遇、业务消费纳入正常合理的范围,使用人机制和薪酬体系逐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只有这样,才能从长远上降低和规范国企高管过高的薪酬,使国企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