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2012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后的第一个月,温州就广发“英雄帖”,面向全国竞争性选聘108名金融人才,引来了966人报考。其中,温州银行副行长和温州市金融办副主任两个职位成为竞争最激烈的岗位,报名人数分别达到了105人和64人。
然而,时至今日,当年的“金改108将”,大多已经离开。特别是惹人注目的温州市金融办副主任岗位,4人中已有3人离开。温州当年公开选聘的11名重要金融人才,5人已经离开,4人调整了岗位,只有2人还在原岗。
虽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人才流动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但是,象温州这种公开选聘金融人才的做法,还是不太多。而更不多见的,经过这种方式选聘的人才,竟然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就已经走的走、转的转,留下为数不多的几个了。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温州当年的选聘机制有问题呢,还是温州市在人才的使用方面问题,抑或是人才本身就有问题。不然,不应该出现这样的结局呀。
众所周知,温州被称作是敢闯敢试的先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私营个体经济发展就是启动于温州。因此,温州也被看作是人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的战场之一。在温州这片土地上,曾经集中了很多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温州以向全国范围内公开选聘的方式,选聘金融人才,曾被外界比喻为实现金融突破的一大创新。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虽然不能认为选聘的人才离开了,温州的金融改革就失败了,公开选聘人才的做法就失败了。但是,出现这样的现象,还是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找到问题的症结,这不仅对温州很重要,对全国也很重要。毕竟随着行政体制和国企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人才公开选聘都是一个大趋势。如果象温州这样的地方都“失败”了,其他地方更难“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在温州当年的“金改108将”选聘工作中,多数都来自于金融、保险、证券等行业和领域,从表面看,专业对口。然而,从温州的实际来看,却未必就能够适应了。因为,温州的此次人才选聘,更多的不仅要懂得金融、保险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有改革、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有改革的勇气和魄力。而温州在公开选聘过程中,由于自身也不知道到底选聘怎样的人才为好,因此,选聘过程和考核办法就存在缺陷,就很难判断出人才到底是否适用。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专业不对口”的问题了。加上很多人才原本就只是懂业务、而不懂管理,熟悉具体业务、却不知道怎样开拓业务,尤其对改革缺乏研究和思考,地也就很难在岗位上有新的突破和创新了,与改革试点城市的差距也就很大了。与其在这样的岗位上“度日”,不如选择主动离开。
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公开选聘人才,首先必须确定选聘所要达到的目的,然后再制定选聘规则、选聘方式、选聘程序,如果连选聘者对这些都没有明确目标,还怎么能够选聘到有用的人才呢?显然,这既是对自己不负责,也是对人才不负责。更重要的,也不是只要采用公开选聘的方式,就一定能够找到最合适的人才,所选聘到的人,就是可用的人才。实际上。公开选聘和实际考察都很重要,尤其象金融这样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管理知识和开拓能力、创新思维的行业,就更不是一纸公开选聘,就解决所有问题了,从而忽略了身边可用的人才。更别说,水土不服,也是很多人才作用难以发挥的重要方面。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人才流动、人才使用、人才选拔等方面的问题,最核心的还是要改革现行的人才选拔机制,实行真正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实行自然淘汰。只有形成这样的格局,无论是流动还是不流动,人才就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了。从这个角度来讲,温州“金改108将”的离开,既反映了人才公开选聘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指出了人才流动的一条新路,给人才流动提供了更好的运行通道。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