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宅地撞限”是特殊懒政下的“蛋”

2016年04月20日 07:20   来源:红网   徐林生

  今年3月,温州的王先生相中鹿城区水心住宅区的一套房子,签订合同后,将近60万元购房款存入银行第三方监管账户,并办理了房产证、契证,但在办土地证时卡住了——原房主的土地使用证3月4日已到期。(4月18日澎湃新闻网)

  媒体把这一情况称为“宅地撞限”,即房产证上的土地使用年限已超过原定的20年期限。按理,住宅用地使用年限是70年,由于1990年代初期,温州市区在办理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交易时,为推进工作,在住宅用地不超过70年的前提下,按20年到70年分档,由受让方选择,并交纳相应的土地出让金。从去年开始,20年期限的这批住宅土地使用权到期或面临到期,今年开始逐渐增多。

  客观地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房地产业还处在“胎动”阶段,国有土地转让各自为政的历史背景下,温州当年设定土地使用年限20年,没有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无可厚非,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房地产业的发展。

  房产是中国人每个家庭最主要的财产,土地使用权年限是房产证生效的关键因素,涉及房产合法与否、能否交易继承,影响巨大,波及全国。也正因为如此,温州部分房屋“宅地撞限”已引起国土资源部重视,要求温州市及时上报情况。18日上午,温州市委、市政府专题听取20年土地使用证到期的工作汇报,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已责成温州市国土资源局报告相关情况。(4月18日澎湃新闻)

  虽然,2007年3月颁布的《物权法》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但如何续期,要不要交出让金以及缴纳标准都没有明确。目前,国家没有出台出让土地续期的实施细则,更没有对出让土地使用权续期出让金的收取标准作出规定,基层国土部门在操作中无法可依,确实不能办理相关续期手续。

  问题在于,一个涉及辖区部分群众重大利益的问题,为何要等到“宅地撞限”才引起“高度重视”,而不是多年前就未雨绸缪,研究政策延续性呢?部分房屋土地使用权只有20年,符合当地政府规定,尽人皆知,不是秘密。到期的土地使用权自动续期也早已写进了《物权法》,为解决这一难题准备了必要条件。按理说,《物权法》颁布后,温州有关部门即着手研究部分“宅地撞限”问题,及时向上级反映情况,直至引起国土资源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重视,问题不可能处在目前毫无头绪状态。

  “宅地撞限”问题被媒体曝光后,温州有关部门强调这是“特殊群体的特殊问题”。但是,强调“特殊性”,并不能遮蔽其背后的懒政“魅影”。懒政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坐等国家出台政策,有时也是懒政。温州有关部门明明知道自己辖区群众有迫切问题非解决不可,却长期视而不见,不研究、不汇报,坐等上级指示。直到给有关群众带来极大麻烦,又想用“特殊性”撇清关系。殊不知,就是自己的不作为,“宅地撞限”这一重大问题没早日向上级反映,致使得不到重视,相关法规不能及时出台,最终造成短期内无法解决的局面。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关部门强调这一问题的特殊性,并不能抹去其应负的责任,“宅地撞限”其实就是特殊懒政下的“蛋”。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温州"金改108将"为何多数离开?    2015年07月24日
  • ·温州台阁,盼你乘浪而起    2015年04月13日
  • ·谭浩俊:温州金改须防信用失控    2014年05月29日
  • ·谁动了温州国企的“钱袋子”?    2013年12月1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