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窗跳链 真的治不了吗

2024-11-06 07:39 来源:北京日报

  “只想上个网,差点下几单。”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披露,消费者投诉中,不明链接跳转导致的消费问题特别集中。

  “乱跳转”向来被称为“网络牛皮癣”,如今,弹窗无处不在、开屏一晃就跳的现象似乎有所好转,某些广告链接却更加隐蔽且霸道了。翻看普通网帖评论区,一不留神就点到了软件下载;模糊提示用户可升级服务,打开后却是高价套餐续费界面;说好的广告“一键关闭”,可连跳多次就是没有返回选项……“不知道自己的手机下一刻在哪”,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还可能伴随信息泄露问题。比如,有网友发现,很多时候跳转页面恰是自己最近搜索过的商品。

  法律对广告投放行为有明确限定,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加大整治乱象的力度。“乱跳转”屡禁难绝且频频升级,最根本的还在于利益驱动。时下,各类App已经成为流量的重要入口,特别是某些垂直领域软件自带特定客户群体。对电商而言,如此“扩大触达边界”成本低、效率高,还能轻松实现精准投放。而很多App开发企业的主要收入也来源于此,甚至提供服务就是为了招揽各种形式的“小广告”。因此,哪怕用户再烦、管得再严,也要钻空子“跳一下”“转两圈”。

  根治“反复横跳”,规则不能总跟在违规后面跑。此前,为防止高灵敏度“摇一摇”诱导用户操作,相关部门明确给出设备加速度不小于15米每平方秒、转动角度不小于35度、操作时间不少于3秒等参考数值,效果可谓立竿见影。眼下,某些开发者更加擅长利用用户习惯,想方设法“埋雷”。这也提醒相关方面,需兼顾抓落实与防反弹,继续从技术入手不断补上规则漏洞,减少“打时间差”的可能。与此同时,不妨畅通举报渠道、降低维权门槛,发动用户都来监督。不管是大平台还是小企业,只要屡教不改就定期曝光、关停整改,以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打广告当然没毛病,但生拉硬拽实在难看。购物网站与App运营方都要认清,诚信与服务才是立身之本。变着法子给用户添堵,早晚会被“叉掉”。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月华)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弹窗跳链 真的治不了吗

2024年11月06日 07:39   来源:北京日报   关末

  “只想上个网,差点下几单。”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披露,消费者投诉中,不明链接跳转导致的消费问题特别集中。

  “乱跳转”向来被称为“网络牛皮癣”,如今,弹窗无处不在、开屏一晃就跳的现象似乎有所好转,某些广告链接却更加隐蔽且霸道了。翻看普通网帖评论区,一不留神就点到了软件下载;模糊提示用户可升级服务,打开后却是高价套餐续费界面;说好的广告“一键关闭”,可连跳多次就是没有返回选项……“不知道自己的手机下一刻在哪”,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还可能伴随信息泄露问题。比如,有网友发现,很多时候跳转页面恰是自己最近搜索过的商品。

  法律对广告投放行为有明确限定,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加大整治乱象的力度。“乱跳转”屡禁难绝且频频升级,最根本的还在于利益驱动。时下,各类App已经成为流量的重要入口,特别是某些垂直领域软件自带特定客户群体。对电商而言,如此“扩大触达边界”成本低、效率高,还能轻松实现精准投放。而很多App开发企业的主要收入也来源于此,甚至提供服务就是为了招揽各种形式的“小广告”。因此,哪怕用户再烦、管得再严,也要钻空子“跳一下”“转两圈”。

  根治“反复横跳”,规则不能总跟在违规后面跑。此前,为防止高灵敏度“摇一摇”诱导用户操作,相关部门明确给出设备加速度不小于15米每平方秒、转动角度不小于35度、操作时间不少于3秒等参考数值,效果可谓立竿见影。眼下,某些开发者更加擅长利用用户习惯,想方设法“埋雷”。这也提醒相关方面,需兼顾抓落实与防反弹,继续从技术入手不断补上规则漏洞,减少“打时间差”的可能。与此同时,不妨畅通举报渠道、降低维权门槛,发动用户都来监督。不管是大平台还是小企业,只要屡教不改就定期曝光、关停整改,以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打广告当然没毛病,但生拉硬拽实在难看。购物网站与App运营方都要认清,诚信与服务才是立身之本。变着法子给用户添堵,早晚会被“叉掉”。

(责任编辑:李月华)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