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者寸步难行,才能消除守信者的“警惕心”

2014年08月15日 06: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实守信是做人经商的道德底线。对人们来讲,“守信”所以能“守”,是因为心存“敬畏”。这可能不仅仅来自外部施压,可能更多来自内心自省,毕竟,“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

诚信

  资料图片:江苏南通,一位工作人员在写有“诚信经营,顾客至上”字的标语前忙碌。(来源:许丛军 / 东方IC)

  因被举报“善款下落不明,涉嫌巨额利益输送”,李亚鹏及嫣然基金陷入了舆论漩涡。日前,民政部的一纸“未发现所举报问题”的声明让李亚鹏摆脱了纠纷,也还嫣然基金一份清白,民间慈善似乎赢回了信任。同样在近日,鲁甸地震带来的伤痛还未走远,有人已打算浑水摸鱼,诈骗一笔善款。网民“hjhgjkjhkjhk”因公布4个虚假的赈灾募捐账号被抓,这再次让人们质疑民间慈善,甚至疑惑该相信谁?

  对善良的愚弄是最大的恶。大到民间慈善组织,小到每天偶遇的乞丐,有爱心的人都可能会产生哈姆雷特似的疑问——“捐还是不捐?”出于善良,他们会给钱,但出于理智,可能会犹豫不决,“万一是骗子呢,这样的热心肠不是在帮助恶人吗”?这种对人性的怀疑恰恰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缺乏最基本的信任。

  白居易说,“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邓小平也强调,“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人对善良的犹豫说明信用制度缺失,没有诚信,没有彼此之间的信任,一方面造成价值共识的裂缝,另一面也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或许可以说“好有好报,恶有恶报”,但那真的只是自我安慰,如果有用,世界上就没人做坏事了。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实守信是做人经商的道德底线,对于普遍失信而又追逐财富的人而言,能够恢复诚信的做法是,以铁血规则与公民监督明确告诉失信者,失信将永远失去日后的财富根基。失信者寸步难行,才能消除守信者的“警惕心”。比如,看到乞丐帮一把,看到老人扶一把……如此,才能筑牢道德的根基,逐渐填平“信任洼地”。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30多年,道德没有跟经济同步前进,幸福感没有随物质财富增加而提升,对信任的毁损使一个人、一个企业有“小聪明”,却没有“大智慧”。而无数名牌企业长盛不衰的故事显示,诚实守信正是经商不可或缺的基石。修复信任裂痕,除了惩戒失信外,还需要信用制度跟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正因如此,国务院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简称《纲要》)。它是我国首部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专门提出,要构建守信激励机制,加强对守信主体的奖励和激励。这种顶层设计彰显了“用制度为守信者撑腰”的制度导向。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在社会诚信屡屡受疑的今天,它或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只是,再完美的制度也会有漏洞,再周详的政策也可能半途夭折,而对人们来讲,“守信”所以能“守”,是因为心存“敬畏”。这可能不仅仅来自外部施压,可能更多来自内心自省,毕竟,“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中国经济网 马璐)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政务诚信是打造诚信中国之本

     别让“官赖”成为诚信建设绊脚石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