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日媒侮辱韩国总统”给日韩“添堵”

2014年08月12日 07:45   来源:工人日报   毕振山

  日本《产经新闻》一篇报道涉嫌侮辱韩国总统朴槿惠一事,日前已上升到外交层面。在缅甸日韩外长会议上,韩国外长当面向日本外相表示了不满。而撰写该篇报道的《产经新闻》驻韩国记者,也已经被禁止离境,并定于12日首次接受韩国检方传讯。

  9日,日韩外长在缅甸内比都进行了约1年以来的首次会谈。双方本想借此机会就日韩之间现有的问题进行沟通,却没想到又添“新仇”。就《产经新闻》报道中伤朴槿惠一事,韩国外长尹炳世向日本外相岸田文雄提出了强烈抗议。日本舆论认为,外长会谈涉及媒体此类报道的情况十分罕见,韩方可能会将此事当作外交问题来处理。

  事件起源于《产经新闻》8月3日的一篇报道。该报道题为《朴槿惠沉船当日不知去向 究竟见谁去了》,通过援引“小道消息”,报道称4月16日“世越号”沉没当天朴槿惠有7个小时不知所踪,并就期间朴槿惠可能会见的人士进行推测,称朴槿惠当时可能正“密会某男性”。另外,报道还评论朴槿惠政府已成“跛脚鸭”。

  该报道一经刊出,即引起韩国社会的强烈反响。韩国总统府青瓦台7日说,《产经新闻》刊登不实消息丑化朴槿惠,韩方将追究其民事和刑事责任。韩国市民团体“热爱独岛会”理事长吉钟承也于7日向首尔高等检察院起诉《产经新闻》驻韩国记者加藤达也,理由是“毫无根据的损害国家元首名誉”。9日,首尔高等检察院对加藤达也下达出境禁止令,并通知其出庭接受讯问。此外,韩国驻日大使馆要求《产经新闻》东京总部删除该报道,但遭到拒绝。

  虽然青瓦台已经于8日辟谣,称朴槿惠当时就“留在青瓦台内,听取与事故相关的报告”,但还是有人对政府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是政府信息披露不到位让日媒“钻了空子”。韩国《中央日报》称,朴槿惠当天一次面对面地接受报告都没有,这为谣言产生创造了条件。国会议员安敏锡也称,若不是政府在国内未澄清事实,外国媒体怎么会有机会做出侮辱元首的报道?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日本媒体第一次拿朴槿惠做文章。日本一份杂志曾于去年刊登题为《朴槿惠的阿姨外交》的报道,称朴槿惠在展开“阿姨外交”,“感情经验很少”,“是时候找男友了”。青瓦台则表示,这种粗鲁无礼的行为令人羞愧,没必要一一回应。

  而卷入此次事件的《产经新闻》,近日也因关于慰安妇问题的报道让韩国非常不满。日本《朝日新闻》本来是报道慰安妇问题的“权威”,其报道曾被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引用。但《产经新闻》近日却连发文章,对《朝日新闻》有关慰安妇问题的报道进行批驳,导致《朝日新闻》于5日承认其将慰安妇混同于“女子挺身队”的相关报道为误报。结果又引来韩国媒体集体发声,指责安倍和《产经新闻》等右翼媒体打压《朝日新闻》,并坚称“慰安妇问题本身不容否定”。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