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荷兰青年向华人扔奶粉 别用“自省”配合他人的侮辱

2016年01月29日 07:16   来源:长江日报   李杏

  近日,两名荷兰青年在首都阿姆斯特丹街头寻找华人模样的行人,手中拿着奶粉罐询问他们要不要买奶粉,尽管对方摆手拒绝,青年仍向对方身上抛撒奶粉,并拍摄视频上传社交网站。此举立刻引发当地华人愤慨,目前,二人已经在当地电视台道歉。

  尽管两名青年表示这只是“恶作剧”,但据媒体此前报道,华人在荷兰大量购买奶粉引起了当地一些卖场限购,很难不让人感到特别针对华人的意味。无端遭到奶粉“袭击”的华人明显是无辜的受害人,大多数荷兰网友也对此种行为予以批评和谴责,对受害人的文明表现给予肯定。相比之下,国内舆论的气氛却不大相同,不少网友不是声援同胞,而是忙着自我检讨,感慨买外国奶粉的中国人和国产奶粉“不争气”,在国外“自取其辱”。

  公共讨论中不乏中肯客观的国家形象自我定位,但无处不在的“检讨”却让人难以忽视。无论是中国游客出国旅行购物,还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收购,抑或中国人在外求学务工,也无论他们究竟有没有做错,国内舆论似乎总是保持高度敏感与挑剔的神经,竭尽所能自我审视和苛责,嘲弄讥讽一些并无过错的正常行为,有的甚至走向极端,对那些明显不公正待遇和不法侵害的受害同胞漠不关心,掩不住一股妄自菲薄的消极气息。

  中国人的国际形象究竟如何?似乎没有太权威的调查与统计信息,但是,把中国人描述为“形象很差”、“不受欢迎”,是国外舆论的主流还是国内的想象和建构,却是值得探讨的话题。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人走出国门,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群体的不同需求,世界不同地区的反应其实是复杂的。部分中国游客没有很好融入当地风俗和秩序,确实受到了一些负面评价,但是,也有一些所谓的不文明有被媒体放大之嫌,比如中国游客在卢浮宫外水池洗脚,事后被证实在当地是普遍现象。

  注重本民族在世界上的形象,是值得提倡的一种集体自觉,对海外评价的反应,很大程度上是民族心态的写照。其实,对于海外评价,用不着动辄恼羞成怒,也不必诚惶诚恐,唯唯诺诺。我们愿意虚心接受对国人文明素质的提醒甚至批评,并以更高的标准要求和提升自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也要不假思索地认同一切针对中国的评价,更不能自己主动去迎合强化那些根深蒂固的刻板成见,像被戳中软肋一样一蹶不振,丧失明辨是非的判断力,放弃自己的正当权利,一味忍让那些并不公正的指责和待遇。

  如今,中国公民和企业的眼光和脚步正在迈向世界上更远的地方,征战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市场,去海外从事各种活动也日益稀松平常。只要在当地法律、行业规则和公序良俗的框架内,我们都可以积极自信地参与合作与竞争,堂堂正正、不卑不亢地与世界一同创造和分享利益,展示出良好的国家和民族形象。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