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青年向华人扔奶粉 别用“自省”配合他人的侮辱

2016年01月29日 07:16   来源:长江日报   李杏

  近日,两名荷兰青年在首都阿姆斯特丹街头寻找华人模样的行人,手中拿着奶粉罐询问他们要不要买奶粉,尽管对方摆手拒绝,青年仍向对方身上抛撒奶粉,并拍摄视频上传社交网站。此举立刻引发当地华人愤慨,目前,二人已经在当地电视台道歉。

  尽管两名青年表示这只是“恶作剧”,但据媒体此前报道,华人在荷兰大量购买奶粉引起了当地一些卖场限购,很难不让人感到特别针对华人的意味。无端遭到奶粉“袭击”的华人明显是无辜的受害人,大多数荷兰网友也对此种行为予以批评和谴责,对受害人的文明表现给予肯定。相比之下,国内舆论的气氛却不大相同,不少网友不是声援同胞,而是忙着自我检讨,感慨买外国奶粉的中国人和国产奶粉“不争气”,在国外“自取其辱”。

  公共讨论中不乏中肯客观的国家形象自我定位,但无处不在的“检讨”却让人难以忽视。无论是中国游客出国旅行购物,还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收购,抑或中国人在外求学务工,也无论他们究竟有没有做错,国内舆论似乎总是保持高度敏感与挑剔的神经,竭尽所能自我审视和苛责,嘲弄讥讽一些并无过错的正常行为,有的甚至走向极端,对那些明显不公正待遇和不法侵害的受害同胞漠不关心,掩不住一股妄自菲薄的消极气息。

  中国人的国际形象究竟如何?似乎没有太权威的调查与统计信息,但是,把中国人描述为“形象很差”、“不受欢迎”,是国外舆论的主流还是国内的想象和建构,却是值得探讨的话题。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人走出国门,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群体的不同需求,世界不同地区的反应其实是复杂的。部分中国游客没有很好融入当地风俗和秩序,确实受到了一些负面评价,但是,也有一些所谓的不文明有被媒体放大之嫌,比如中国游客在卢浮宫外水池洗脚,事后被证实在当地是普遍现象。

  注重本民族在世界上的形象,是值得提倡的一种集体自觉,对海外评价的反应,很大程度上是民族心态的写照。其实,对于海外评价,用不着动辄恼羞成怒,也不必诚惶诚恐,唯唯诺诺。我们愿意虚心接受对国人文明素质的提醒甚至批评,并以更高的标准要求和提升自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也要不假思索地认同一切针对中国的评价,更不能自己主动去迎合强化那些根深蒂固的刻板成见,像被戳中软肋一样一蹶不振,丧失明辨是非的判断力,放弃自己的正当权利,一味忍让那些并不公正的指责和待遇。

  如今,中国公民和企业的眼光和脚步正在迈向世界上更远的地方,征战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市场,去海外从事各种活动也日益稀松平常。只要在当地法律、行业规则和公序良俗的框架内,我们都可以积极自信地参与合作与竞争,堂堂正正、不卑不亢地与世界一同创造和分享利益,展示出良好的国家和民族形象。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