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刨救人”的新闻刺痛哪根神经?(图)

2014年08月07日 10:03   来源:东方网   梁江涛

  地震后不到40分钟,云南鲁甸县公安消防大队作为第一支救援队伍已经赶到震中龙头山乡。一名不到3岁的孩子被埋压在废墟中,一场生命的救援就此展开。在狭小的空间里,能够用上的设备只有千斤顶了,可是救援人员此时并未携带千斤顶。几十分钟过去了,终于在废墟外面的村民不知从何地找来了一个千斤顶……孩子的小手从废墟里抽脱了出来。(8月5日央视焦点访谈)

  就是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工具——千斤顶来得非常及时,救援人员用它卸掉房梁压力之后,用钳子把沙发的弹簧一点点剪断,孩子的小手终于保住了。关键时刻的一个关键工具,拯救了危难中的生命。

  这两天,灾区传出的最强音就是“把救人放在第一位”。人们不止一次被严重的灾情所刺痛,又不止一次为百姓从废墟中被救出而感动。争分夺秒抢救生命不仅是救援队伍的第一行动,更是公众的第一守望。

  不过,从新闻中人们还不止一次的看到救援者徒手从废墟里刨出生命,令人焦急万分。在震中龙头山乡,没有工具,一位老奶奶只能凭借自己的一双手尽力往孩子哭的方位向下刨,终于刨出了自己的孙子……每每看到此,就会生发疑问:在地震灾区,救援急需的便携式工具,不过是一把镐、一把锹,一个千斤顶,何以如此紧缺?!问题究竟出在哪?

  这令人想起了汶川地震时,灾区紧缺千斤顶。在这特殊的时刻,一只千斤顶也许代表着一个生命得以延续的希望。比亚迪公司立即决定支援1000只千斤顶用于救援。员工加班紧急从刚下线的新车F3上拆下千斤顶,仅用了10个小时,1000只千斤顶全部备齐并送到灾区救援队伍手中。时至今天,地震灾区缺的仍然是千斤顶等实用型工具,这折射出救灾应急机制方面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手刨救人的新闻该刺痛哪根神经?

  不久前,中红会“三伏天送棉被”受到网友质疑。不仅仅中红会,政府职能部门也应在平时针对不同灾害、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开展个性化救援,公开征集建议,尤其是以往发生过重大灾情地区公众的金点子,借取前车之鉴,在救灾物资,特别是灾区急需的实用工具上多备货源,有备无患。在调运配备机制上做好预案,一旦发生灾情,因地制宜,紧急调运,甚至采取空投之法,第一时间将救命的工具送到救援队伍和当地百姓手中。

  云南鲁甸抗震救灾的黄金72小时所剩不多。抢救生命与时间赛跑,各方救援力量都把救人放在了第一位,都在争分夺秒、全力以赴。人们期待着更多生命奇迹的出现,也希望救援更科学、更务实、更细化、更协调,细到哪怕一个小工具都能随叫随到,绝不让生命掩埋在等候救援工具的时间里。

  编辑点评:

  这个,也可算是“地震经验”之一,即在地震多发易发地区,救灾部队和相关部门,应配备相应的救灾工具,以保证关键时候能“拿得出,用得上”。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