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海量暑期作业是在逼宫

2014年07月29日 10:50   来源:东方网   吴玲

  记者日前对贵阳市内八所中小学校调查发现:除常规试题训练外,一些学校布置的暑假作业有点“另类”,如要为父母做一顿饭、给父母洗洗脚等,很受学生欢迎;而一些作业则令学生生畏:如要抄五遍语文书、做65套综合测试题,每天反复读课本并录音……“一个假期,孩子在千遍一律的重复中度过,真有用吗?”不少家长在理解老师苦心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7月28日《贵阳晚报》)

  在孩子们学习负担重,压力山大的今天,好不容易盼来暑假却被如此繁重的暑假作业弄得怨声载道。暑假暑假,顾名思义,是专为学生统放的避暑歇息的假期。记得早在五六十年代,每年暑假,孩子们过得很快活。那时候,他们无忧无虑,结伴而行,赤脚下田捉鱼摸虾,光背上山扑蝶采花,林中坡下藏猫嬉戏……孩子们都能过一个快乐的假期。

  如今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像无形的鞭子,孩子们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被抽打着,过去那种“天大地大任我跑,万物生长惟我欢”快乐暑假离我们而去。如今一到假期,中国孩子就被各种假期作业、补习班给“包围了”。学校之所以布置繁重的暑期作业,一是害怕孩子们贪玩,成绩下降拖班级后退,影响教师考核,二是家长担心孩子“放羊”让老师多布置暑假作业,给孩子套个“紧箍咒”。

  在欧美一些国家,孩子们不仅没有作业、补习班,政府还会给他们组织各类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提高各项能力,在美国,到了暑假,中小学生一般都不会闲呆在家里,而是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夏令营,把知识教育转变到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上。在澳大利亚,假期是孩子们表现自己的最好时机,不管他们干什么,都是在没有压力的外部环境下进行的,随孩子自己去安排,做自己喜欢的事,参加社区活动、旅游、打工等。

  暑假是“第二课堂”,应当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也应该留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和发挥的空间,不妨尝试更有弹性的作业,给学生更多样化的选择。诚然暑假期间,一定的作业量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要太多,那样将适得其反。如果暑假作业多得有花钱找人代写暑假作业,这就有违暑假作业的初衷。

  暑假是孩子休整、发展个性的大好时机,科学合理安排作业、让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多给孩子提供宽松的环境,是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抛弃急功近利的思维,给孩子们松绑。“海量”暑期作业是在逼宫的变相惩罚,得不偿失。把属于孩子的暑假还给孩子,让孩子在轻松、快乐、幸福中度过暑假吧。

  编辑点评:

  最近的实镜类亲子秀节目很火,也引起社会大众对于教育孩子的思考。不过似乎并没有给一些学校的老师带去思考。如果放假比上课更累,放假意义何在?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