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抱怨”:需要正视的矫情

2014年07月22日 07:43   来源:红网   宋鹏伟

  根据医务专业网站“丁香园”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六成的医生明确表示会阻止子女继续从事医务行业,甚至部分医生自己已萌生退意。记者调查发现,职业荣誉感降低、收入与付出严重不符、工作中存在人身风险等现实问题让一些医生“寒了心”。虽然“医二代”不愿学医,但在高招录取中,医学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仍然相对较高。(7月21日《北京青年报》)

  多数医生都“看衰”自己所处的行业,甚至不惜干涉子女的人生规划,可见这个行业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然而,倘若你在媒体、教育、国企甚至是公务员从业者中也搞一项类似的调查,结果大概也是如此。这就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没有多少人像从前那样热爱自己的职业,“不满意”是一种普遍心理。

  共通的原因无非是压力大、收入低,与期望值相距甚远,甚至还每况愈下。“白衣天使”和“灵魂工程师”之类的美誉并不能当饭吃,当付出和回报总是不成比例,又看到一些完全具有可比性的同学和朋友生活滋润,难免心生不满。这其中,有些是合理因素,亟需改革以弥补短板,有些则是毫无尽头的矫情,就像有官员认为每天打交道的老板都很有钱,自己也必须要涨工资一样,实属不合理要求。

  不属于夕阳行业,专业录取分数线依然较高,没有多少医院倒闭和医生流失,可见对于多数医生而言,生存现状并没有他们所说的那样“令人寒心”。现实中,基层卫生机构已有财政兜底,虽然待遇谈不上高,但压力也不算大;县级以上医院的改革迟滞不前,“以药养医”的局面并未完全打破,所以“压力大、收入低”主要发生在所谓的“好医院”。然而另一个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外科医生拿红包,内科医生拿提成”的局面也未打破,如果要就医德医风对病患进行调查的话,恐怕不满意度也是很高的。

  医患矛盾尖锐,医生过度劳累却又无法获得应有的阳光收入,究其根源,还是由现行“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所决定的,因为医疗机构除了救死扶伤的天职,事实上还承担着从病人身上获利以维持自身运行和发展壮大的职能。这些利益的获得,当然离不开具体诊疗的医生,所以作为创收工具的医生虽然也能利益均沾,但毕竟心有不甘,而那些得不到好处的医生,自然也就心生不忿了。另一面,患者的不信任与有罪推定,只能进一步加剧医患双方的对立情绪,让各种冲突一点就着。

  作为医疗行为的两端,如果患者总是不满意,医生就很难收获职业荣誉感。因此,制度安排必须做出改变,只有彻底斩断公立医院的牟利冲动,即让患者花费与医生收入完全无关,才能避免将医患双方放在利益争夺的两极。合理分配医疗资源,让医生凭技术获得阳光下的高收入,让病患信任为自己解除痛苦的医生,没有捷径可走,唯有继续深化医改,让公立医疗事业回归其应有的公益属性。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