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刘洪:美“肥咖法案”利大于弊

2014年07月07日 06:55   来源:经济参考报   

  7月1日,美国《海外账户纳税法案》(F oreignA ccountT ax C om plianceA ct,简称FA T C A )付诸实施。这一法案因简写谐音被中国移民戏称为“肥咖法案”,它震撼了世界金融业,虽难免有“霸王条款”的色彩,但客观上也有助于其他国家堵塞税收漏洞,带来反腐额外收益。

  “肥咖法案”2010年于美国国会获得通过,出台的一个大背景是金融危机下,美国民众对贫富分化严重不满:很多富人通过各种手段避税和逃税,包括将资产转移到海外逃税,而普通中产阶级则必须按章纳税,“占领华尔街”之类抗议运动涌起,钱紧的美国政府也趁势将目光瞄向了海外。

  根据该法案,所有的美国税务居民,包括美国公民和持美国绿卡者,须向美国国税局申报海外的账户信息,隐瞒的收入将面临最高可达39.6%的普通收入税追缴,以及最高达20%的长期资本利得税惩罚。外国金融机构如不提供这些人的账户信息,将被处罚其在美国所得30%的罚款。

  大棒抡向逃税美国人,也顺带抡向了外国的银行。这也足见美国在金融上的强势。即使是以保守客户秘密为最高宗旨的瑞士银行业,在美国的连续敲打下,最后也不得不臣服,除付出巨额罚款外,还将美国客户信息拱手让出,从而事实上宣告了瑞士银行保密制度的终结。

  从表面看,美国的“肥咖法案”将增加海外银行的负担,具体到中国银行业,至少在1亿美元以上。如果不配合,后果更严重,30%的罚款将是一笔巨款。美国也事实上以高压措施迫使海外银行免费为美国打了一次工。但如果深入看“肥咖法案”,对其他国家是利大于弊,因为美国一直是他国富人最喜爱的移民国家之一,合作也有助于其他国家就势堵塞税收漏洞、资金外逃。

  以中美为例,根据双方达成的初步协议,中国将向美国政府提供美国公民金融账户信息,而美国则会将中国公民美国账户信息提供给中国政府。在美国的中国侨民远远多于在中国的美国侨民,持美国绿卡的中国人财富也大大多于居住在中国的美国富人,这种互通有无无疑将有助于中国应对逃税、抽逃资金等问题,更极大便利反腐工作。

  比如,一些持有美国绿卡的中国公民,为逃避国内的税收征收,将大量收入转移到美国,但根据规定,如果他们不能提供在中国纳税的证明,那这些收入(包括超过一定额度的已在中国纳税的收入)就必须在美国纳税,而且,根据中美合作协议,美国事实上“迫使”这些人向中国申报了个人财产。如果他名下大量资金来自中国,中国将能较容易认定这些资金是否属于恶意逃税。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以其金融霸权,为世界立了一个防逃税的硬规矩,出台过程有些霸道,客观结果利好各国,尤其是对那些向外移民较多、资金外流较大的国家而言。当然,美国竖起铜墙铁壁,富人们也可能转向其他国家或地区,比如开曼群岛之类的“避税天堂”。而一些美国人,包括数位美国名人也开始放弃美国国籍,这也可见拥有美国国籍,包括美国绿卡,未必都是好事。

  有了美国这个始作俑者,将可望形成一个堵塞逃税和资金外逃漏洞的国际规则,这从最坚固堡垒的瑞士已放弃与税收有关的客户保密条款可见一斑,而中瑞之间也签订了类似的合作协议。一些笑纳各方资金的“避税天堂”,也将由此遭到重大打击。这个新规则正处于酝酿制定过程中,作为新金融大国和切关自身利益的中国,理应参与到新规则制定中来。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美“快速通道”法案再遭搁浅    2015年06月15日
  • ·香港普选法案合宪合法合情合理    2015年06月10日
  • ·性侵儿童,学学梅根法案    2014年12月0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