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债的结构正在不断恶化

2014年07月01日 09:04   来源:中国网   谭浩俊

  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在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企业债务规模已达14.2万亿美元,占全球三成的份额,超过美国的13.1万亿美元,成为全球企业债务规模最高的国家。除标准普尔之外,摩根大通、里昂证券等众多国际金融机构也纷纷对中国的企业债务风险提出预警。

  而按照这一数据计算,中国企业债占GDP的比重已超过了100%,远高于美国同类数据,也比其他国家高得多。

  众所周知,企业债是衡量企业运行状况好坏的最主要指标之一,相同情况下,企业债越低,说明企业的效益越好,风险也越小。反之,则对效益的影响很大,风险也越大。国际上的先进企业,都是以最低的债务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如果说广义货币(M2)还有一些不可比因素,如外汇储备过高,那么,企业债则没有多少不可比因素了。也就是说,企业债高于美国,但是,企业创造的经济价值却远低于美国。唯一的原因,就是我国企业债的利用效率不高、投资效益太差、投入产出太低。

  由于投入产出达不到理想状态,而债务则越积越多,因此,债务的风险也在这种低效率增长中越积越严重,企业发生违约风险的可能也越来越大。今年以来,以超日债为代表的企业违约风险,已经让金融风险的火花时而闪动、时而刺眼。虽然有关方面反复表示,中国不会发生全局性金融风险,但是,如此规模且没有效益做支撑的企业债,不能不说是金融风险的一大隐患。

  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中国的企业债,已经不是单纯的企业债,而是债务包。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只是表现为一家企业的债务,实质上,它的身后,不知有多少企业与其绑在一起。因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无论是信贷资金投放还是企业债券、信托等直接融资,都是以互保联保、资产捆绑的方式获得的。一家企业,不仅利用自身的资产进行了足量贷款或发行债券,而且为其他企业提供了资产价值几倍以上的担保或捆绑发行债券。

  这也意味着,14.2万亿美元的企业债,与企业实际拥有的资产价值是不匹配的,是有大量泡沫的。如果再加上企业间相互拖欠的货款以及拖欠的其他市场主体的债务等,相当一部分企业都是严重资不抵债。而一旦某家企业发生违约风险,可能会带动一批企业出现违约,最终形成局部金融风险。

  为什么房企违约风险地方政府也要出手相救,为什么一家企业陷入破产以后,地方政府要动用一切力量避免企业破产。不是这些企业有多重要,而是这些企业的身后有太多的其他企业为其提供担保或资产捆绑。这些企业的债务违约,就是整个债务包的集体违约。所谓集体违约,不就是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特征吗?

  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要避免和防止企业债出现违约风险,说实话,办法也不多。因为,企业债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并非经济发展自然形成的,而是很多人为因素造成的。特别是政府在投资工具的动用方面,过于强调了需要而忽视了可能,过度突出了投资对眼前经济增长的拉动而忽视了长远发展的需要。如对城市建设和房地产的过度投资、如政府融资平台的过于融资、如对政绩的过于渴求等。

  也正是因为政府对投资过度需求,最终造成了企业投资效率的不断下降、资金运转速度的不断减慢、企业债务的不断积累。一方面,大量资金积压在房地产和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上,也就是常说的钢筋混凝土,使整个社会资金的周围速度大大下降,企事业债也就自然而然的越积越多了;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工程、房地产开发、城市建设等投入的资金过多,加上近年来的市场低迷,因此,这方面的拖欠款项也越来越严重,最终引发整个社会拖欠现象的进一步加剧,资金占用的进一步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债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不断攀升的现象了。

  纵观中国目前的企业债状况,除了规模不断扩大之外,结构也是在不断恶化的。从债务性质来看,非生产性投资的比重上升很快,生产性投资的比重下降明显,特别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投资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债务的流动性就越来越差,违约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从企业性质来看,大企业债务膨胀严重,特别是国有企业,在政绩驱动下,投资扩张意愿十分强烈,向全国和海外投资的热情十分高涨。但是,投资的效率和效果却没有显现,盲目投资现象十分严重。那么,企业债债违约的风险也就不断增多了。

  所以,要防范企业债出现违约风险。首先,要转变发展思路,不要再过度强调增长速度,而必须提高增长效率和效益,从效率与效益的提升中,降低债务违约的风险;第二,政府必须转变职能,尽可能地将应由市场作主的事,交由市场,而不要过度干预市场、干预企业;第三,要加快金融改革力度,让金融企业能够真正地适应市场,而不是为了一时之需,盲目扩张和扩大贷款规模。对债券发行等,也要做到量力而行,逐步提高在社会资金中的比重;第四,要对现行企业债中互保联保和资产捆绑发债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和清理,避免资产泡沫被掩盖;第五,加大企业创新力度,以创新带动发展,以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增强企业债务的消化能力。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