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国有资产的储值来偿还地方债务

2014年06月12日 08:53   来源:中国网   徐以升

  地方债务融了很多资金,实际上并不赚钱,这就是非市场化的行为。不赚钱能够得到融资,原因在于无论是县级还是省级政府都拥有事实上的主权性,即便违约也有中央政府兜底,因此金融市场、银行、信托愿意给地方政府贷款。

  表面上看,中国主权债务的比例非常低,事实上非常高。很多人讲中国国债占GDP比例很小,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因为整个地方政府债务都被市场认为是主权信用。

  主权信用如果直接融资,成本是比较低的。比如国债是四点几,但是如果是地方政府融资的话,就比国债要高一些。地方债务融资本来应该成本更低,但是由于没有直接用主权信用融资,事实上又是主权债务产生这样的扭曲,因此既没有赚到名也没有赚到利。

  地方债务其实扭曲了整个中国的融资体系。由于地方政府对整个资金市场的虹吸效应,把大量的金融体系的效应都吸到里面。所以国有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融资可获得性比较强,利率相对比较低。而民营部门可获得性很差,成本比较高,两者具有本质的分化和区别。这是民营部门融资难、融资贵的根本原因。产生这样的客观效果,原因在于大量的资源都配置到政府部门。比如看2014年,城投债大幅下降,央行公布的报告里面,整体信贷利率是上升的,从而产生了继续分化的后果。不仅如此,还会造成国有部门和民营部门的另外层面的分化。

  地方债务也使整个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成果丧失殆尽。2003到2008年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逻辑,一是去政府化,通过股权结构的改革;二是把地方分行垂直上收到总行,削弱地方政府对地方分行的干涉和影响。总的目标是让银行的信贷决策脱离政府,更市场化。这也是银行业改革的金融目标。但是2008年之后这种金融目标回潮了,银行整体趋向政府化。地方平台和国有企业的融资扩张,杠杆加剧,对整个金融改革产生负面的效果。

  当前央行在主导去杠杆,事实上地方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的主权信用和高兑付并没有打破。这种没有打破产生新的分化,就是民营企业的违约、跑路、破产、自杀、上吊、出逃。国有地方政府部门,包括国有企业维持它的刚性兑付,产生新的去杠杆,加剧了国进民退,这比普通的市场准入还要扭曲。在评估国有和地区融资债务的时候,金融部门只要利息即可,但对民营部门,则要求本息偿还。这方面压力很大,本金没有安全保证,民营企业是会被抽贷的。

  地方政府这么高的杠杆,一是无非就是转杠杆,把地方转到国家。二是偿还债务,怎么偿还,比如把地方企业卖掉。三是货币化储值。这三种办法里面,货币化储值是我们最不推荐的,会造成国内通胀。转杠杆会产生道德风险,就是地方政府无序的扩张被接受了,好的做法就是加快国有资产的储值来偿还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

  当然,地方政府平台与地方财政脱钩,是具有革命性的措施,真正把地方债务平台公司跟主权信用剥离,让它变成普通的市场公司的信用主体,而不是享受主权信用。

  至于处置地方政府债务,就应该使其下降,不再上升。这也就必然要求GDP增速不能那么高,必然通过容忍更大程度的GDP放缓来解决债务问题。

  (徐以升,第一财经研究院副院长。文章内容来源于人大重阳讲座)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