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政放权不能是文件上“画圈”

2014年06月04日 22:54   来源:中国经济网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简政放权措施促进创业就业。会议认为,简政放权是深化政府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之举。在去年取得积极成效的基础上,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年内再取消和下放200项以上行政审批事项的部署,针对社会关切,继续下好改革先手棋,进一步推出新的有力举措,对于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创业创新创造的积极性,让政府更好归位、市场更大发力、群众更多受益,具有重要意义。(6月4日中国政府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繁杂的行政审批成了市场经济的拦路虎、绊脚石。老百姓为了办一件事,常常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一些部门和单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层层审批、“公章围城”的现象在各级政府部门中屡见不鲜。繁杂的行政审批束缚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活力,政府机构也随之变得臃肿。

  如何真正释放市场经济的活力,为政府减负,为民生松绑,成为政府必须面对的课题。而答案就在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这不仅是政府转变职能的关键,也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手段。一年多来,这场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正阔步向纵深推进。

  会议确定,取消和下放新一批共52项行政审批事项。毋庸置疑,这一举措会直接影响到微观经济的行为,对于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政府自身改革都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符合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记者会上所做的承诺:年内将再取消和下放200项以上行政审批事项。更值得公众关注的是,李克强总理强调,“放”是放活,而不是放任;“管”要管好,而不是管死。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要义,是要切实做好“放管”结合。

  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既要积极主动地放掉该放的权,又要认真负责地管好该管的事。这就意味着该放的放,不该放的不放,不能为了放权和简政而乱放。如果说放权体现了政府自身改革的勇气,那么管理则表现政府对自身责任的担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减少数字和程序,更要强化服务和管理,这是培养现代行政服务意识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不能让老百姓觉得,我们的工作就是在文件上‘画个圈’就不管了。”实现李克强总理提出的目标,只有依靠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大工作落实力度,既要解决越权越位问题,又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做到放活不放任,防止截留改革红利。说白了,就是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

  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管”“放”平衡,用好“看得见的手”。如果把改革比喻成拿刀割肉,那么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就无疑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一年多年来,削减的行政审批事项大多是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体现出政府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时,更注重聆听社会和公众的声音。什么该保留、什么该削减,由市场和社会说了算,而没有完全由政府自己拍板决定。公众有理由期待,更有效的“管”将促进更积极的“放”,使转变职能的成效不断显现,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内生发展动力,而改革红利也将惠及最广大群众。(中国经济网 年巍)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简政放权”释放动力与活力

     简政放权惠民生要隔断“越位”并纠正“错位”

(责任编辑:王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