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多恼河”还要流淌到几时?

2014年05月28日 07:30   来源:羊城晚报   阅尽

  据羊城晚报昨日报道,广东博罗县数一数二的“富裕镇”园洲镇环境污染严重,河流变脏,井水也不能吃;空气变臭,有的村连窗子都不能开。这种现象在博罗其他镇也普遍存在。如罗阳镇因众多工厂直接向河中排污而导致整条河流常呈现红色、蓝色,被人戏称“多恼河”。

  这几乎是早年珠三角社会图景的重现:工厂小作坊遍地开花,居民荷包鼓了,但环境也糟蹋了。于是,政府痛下决心治理。在环保杠杆的“挤出效应”下,许多企业不得不向珠三角周边迁移。像博罗等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也就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敞开大门,来者不拒。很快,GDP突飞猛进,居民也品尝到富裕的滋味,只是,它多少带着苦涩——环境恶化得让人愈来愈不堪忍受!

  无疑,环境变脏变臭是“造富机器”生产的副产品。而今,那些直接向河流排污的企业,千夫所指。但平心而论,在几乎没有任何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乡镇,大量引入工厂企业时,又何曾考虑过污水等工业垃圾处理的问题?显然,当初笑脸相迎财神,人们依然循着“先发展后治理”的思路。甚而,眼中只盯着珠三角的前车之“富”,而对污染之“鉴”视而不见。因此,清澈的河流变成了污秽而常变脸的“多恼河”,虽在意料之外却也是情理之中。

  承载着“乡愁”的乡村走上工业化或是必由之路,但工业化是否必然带来环境污染则取决于土地的主人。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寄望一夜暴富,必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眼下,环境既然已经被透支,亡羊补牢虽说老套,却也是无奈的必选。怕只怕,面对既成事实,一些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连“补牢”的勇气都没有。诚然,抱怨客观理由很容易,诸如“发展速度压力”,还有人手紧缺、执法力量薄弱等等,抑或还有当初招商时的无底线承诺,如今要纠错,便左右为难。

  其实, “多恼河”现象不独在博罗,在珠三角周边过去以青山绿水著称的地方也不同程度存在。如环保部门公布的今年首季广东各地雾霾监测值,肇庆、清远、河源等风景区居然高过珠三角一些城市,即为明证。如果说,珠三角因率先趟河缺少参照物而走了“先发展后治理”的弯路,那么,作为后来者,原本可避免在同一个坑中再跌跟头,遗憾的是,这种教训却一再重演。

  好在不久前通过的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环保法”已正式实施,其中最重要的是,无论执法者渎职滥权还是侵害环境者都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看来,要想治理好流淌不止的“多恼河”,唯有仰赖法律的利剑了。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