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变色“多恼河”还要流淌到几时?

2014年05月28日 07:30   来源:羊城晚报   阅尽

  据羊城晚报昨日报道,广东博罗县数一数二的“富裕镇”园洲镇环境污染严重,河流变脏,井水也不能吃;空气变臭,有的村连窗子都不能开。这种现象在博罗其他镇也普遍存在。如罗阳镇因众多工厂直接向河中排污而导致整条河流常呈现红色、蓝色,被人戏称“多恼河”。

  这几乎是早年珠三角社会图景的重现:工厂小作坊遍地开花,居民荷包鼓了,但环境也糟蹋了。于是,政府痛下决心治理。在环保杠杆的“挤出效应”下,许多企业不得不向珠三角周边迁移。像博罗等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也就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敞开大门,来者不拒。很快,GDP突飞猛进,居民也品尝到富裕的滋味,只是,它多少带着苦涩——环境恶化得让人愈来愈不堪忍受!

  无疑,环境变脏变臭是“造富机器”生产的副产品。而今,那些直接向河流排污的企业,千夫所指。但平心而论,在几乎没有任何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乡镇,大量引入工厂企业时,又何曾考虑过污水等工业垃圾处理的问题?显然,当初笑脸相迎财神,人们依然循着“先发展后治理”的思路。甚而,眼中只盯着珠三角的前车之“富”,而对污染之“鉴”视而不见。因此,清澈的河流变成了污秽而常变脸的“多恼河”,虽在意料之外却也是情理之中。

  承载着“乡愁”的乡村走上工业化或是必由之路,但工业化是否必然带来环境污染则取决于土地的主人。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寄望一夜暴富,必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眼下,环境既然已经被透支,亡羊补牢虽说老套,却也是无奈的必选。怕只怕,面对既成事实,一些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连“补牢”的勇气都没有。诚然,抱怨客观理由很容易,诸如“发展速度压力”,还有人手紧缺、执法力量薄弱等等,抑或还有当初招商时的无底线承诺,如今要纠错,便左右为难。

  其实, “多恼河”现象不独在博罗,在珠三角周边过去以青山绿水著称的地方也不同程度存在。如环保部门公布的今年首季广东各地雾霾监测值,肇庆、清远、河源等风景区居然高过珠三角一些城市,即为明证。如果说,珠三角因率先趟河缺少参照物而走了“先发展后治理”的弯路,那么,作为后来者,原本可避免在同一个坑中再跌跟头,遗憾的是,这种教训却一再重演。

  好在不久前通过的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环保法”已正式实施,其中最重要的是,无论执法者渎职滥权还是侵害环境者都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看来,要想治理好流淌不止的“多恼河”,唯有仰赖法律的利剑了。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