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香山红叶变色率已达到60%,进入最佳观赏期”的消息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香山赏红。上周末,香山公园接待约20万游客,创下了本届红叶节开幕以来双休日接待游客量的新高。但许多蜂拥而至的游客抱怨并没有感觉到“漫山遍野”的红叶,这个“红叶变色率”的预报到底是怎么预报出来的?(10月28日中新网)
按照专业解释,最佳观赏期对应的红叶指数亦即变色率,具体数字指的是60%-70%,而据香山公园红叶物候观测小组最新数据表明,目前香山的红叶变色率已达72%,是看香山红叶层林尽染、如火如荼、漫山红遍的最佳时机。
香山公园管理处负责人称,“香山无红叶”是个误解。误解的发生,缘于公园入口处游客走的是较多的平地区域,多为较高的常青松柏,会挡住那些变色树,如果按照景区提示的路线登高赏红,则可以观赏层林尽染的红叶美景,而外地游客大多因时间有限而无法登高。按照这个说法,“眼见未必为实”也并非没有道理。
为了打消公众对这一数据的怀疑,香山公园称,公园红叶物候观测组在全山选取8处样点,对园内的10万株黄栌树进行观测。每个样点处,在保证海拔、坡度、树种、树龄等要素不同的前提下,选择5棵黄栌树作为样本。8个样点的数据采集完成后,通过“香山红叶平均变色率计算公式”,得出单棵树的变色率,之后再利用公式综合一个样点5棵树的变色率,从而得出该样点的变色率,以此类推,得出全园的红叶变色率。于是,有了24%、43%、60%、72%等等的变色数字。
对每一片叶子都做到细微观测与统计,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但红叶物候观测组对红叶观赏指数如此上心,还是让人称道。自红叶节开幕以来,香山公园陆续发布的红叶变色率,遂成游客赏红的风向标。虽然,这样的观测数据或许易引来质疑,因为,红叶物候观测小组仅有两三名技术员,对于漫天遍野的黄栌树,统计与判断误差定然在所难免。
但我要说的是,这样的观测数据,是否经得住推敲姑且不论,即使为真,相关佐证的说辞也未免太晚了一些。事实上,有诸多服务需要尽早面向游客提供,实际却迟滞甚至空缺。而这样的服务,本来并不复杂,也不难做到,需要的仅仅是“用心”。
例如,对于红叶观赏指数的分级,应尽可能地让游客知悉,分级各地虽有不同,或三级或五级,但内容大致无异,层级区分的依据是,叶片或泛黄,或处于红黄与橙红之间,直至深红、暗红或紫红;“26日,香山红叶变色率已达到60%,进入最佳观赏期”,这个60%是针对园内10万株黄栌树而言,游客不能一味盯着整个公园里的树来测算占比。又如,依据层级的不同,应当及时给观赏者相应的提示,诸如何时较适宜、适宜,何时最佳,都需要在第一时间告知。
当然,作为游客来说,需要了解的事宜也有不少。例如,红叶变色率大于80%,一般人或许认为此时观赏最佳,其实此时已是变色末期,留给观赏的时间已然不多;又如,出行前,应当养成留意红叶观赏指数的习惯,根据景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红叶飘红的程度,判断红叶何时最美、不同地区的叶片变红速度及面积有何不同。如此,才会真的收获最佳观赏。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