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你会把垃圾焚烧厂建在哪里?

2014年05月15日 09:11   来源:武汉晚报   鲁珊

  最近几天,杭州余杭反垃圾焚烧项目正在演变成一起公共治安事件。50多人被拘,群体、谣言、打砸、对话、这些关键词在不断出现……假如你记得,可以在广东番禹、北京六里屯、上海江桥、北京天井洼、江苏吴江等垃圾项目中找到类似走向,甚至也可以在茂名、什邡、昆明等PX事件中找到影子。

  2013年的统计数据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53.73%。也就是说,已有超过一半的中国人以城市为生息之地,未来大多数中国人都将与“城市公共管理”忧戚与共。那么,这十年中发生的十多起垃圾焚烧项目事件,是有刻度意义的,它标志了中国城市管理的水平与进度。

  如果把决定权给你,你会把垃圾焚烧厂建在哪里?这不是一个容易的问题。第一,不能建在自家旁边,第二,建在别人家旁边?说不出口。于是民众只是反对——反正不能建在我家旁边,建在哪里,政府自己考虑。

  在公共治理进程中,这种“反对”其实很重要,它是一种粗糙的民主。往回看,这比“什么事情大人决策,民众知道不知道无所谓,知道了抱怨不抱怨无所谓”的时期,要进步得多,起码人们懂得争取权益,有了“改变决策”的意愿和行动。

  但这种进步粗糙得很,因为各人只懂争取权益,还未懂得履行义务。“垃圾事件”本身有象征意义,垃圾就是各家各户制造出来的,却要将有害部分加于少数的“别人”,这种不公平恐怕正是彼此制造出来的。

  粗糙的另一面,在于只有争取权益的愿望,没有争取权益的正当渠道与方式。杭州事件便是一例,本来是争取权益来着,怎么最后“打砸抢”地成为暴力分子?

  更值得讨论的是政府的角色。过去政府说一是一,建在哪里就哪里,自然不生这么多事端,如今民众意识萌发,塞是塞不回去的,政府该怎么做?是息壤堙洪,还是“卒布土以定九州”?

  政府其实只是公共治理的代行机构,应当是民众代表及平衡协调者,并非与民众处于对立。在垃圾焚烧这样的事件中,政府需要做什么?

  一是项目决策的彻底公开化和民主化。民众反对的,既是选址,也是决策另有私图。广东番禹便曾曝与垃圾企业有利益往来,假公济私,损公利私,这恐怕是公共决策的禁区。

  二是项目决策的趋利避害。东京垃圾焚烧厂建在市中心,因为技术成熟,法规完善,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不会对周边居民产生危害。

  三是项目是所有人的项目,不只是政府项目。垃圾焚烧之害,在于垃圾不分类,干湿不分开,燃烧不充分,产生了有毒气体二恶英。而垃圾分类,户户有责,每个链条都有义务,政府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催动每个环节呢?

  回顾十多个反垃圾焚烧项目,多以停建缓建宣告新闻的结束,可见新闻的结束不等于矛盾的结束,公共治理的冲突,还需“解内症”来治理。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