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解开垃圾焚烧的“心结” 环保还得公众参与

2014年05月13日 08:17   来源:人民日报   江 南

  因反对垃圾焚烧项目选址,浙江杭州5月10日发生规模性群众聚集。有专家统计,近年来国内与垃圾焚烧、填埋有关的较大规模民意事件已有13起,大多发生在国内经济最发达、环保标准最严的地区。

  是什么让公众对垃圾焚烧厂避之唯恐不及?住建部环境卫生标准委员会主任张益曾分析原因:现有垃圾处理设施标准偏低;缺乏公平合理的补偿机制和平等有效的沟通机制;二恶英污染被“妖魔化”。

  记者一位朋友供职于杭州的一家环保技术企业,所住小区离引发此次事件的垃圾焚烧项目规划选址直线距离12公里,他的观点可为印证:“即使技术上使人相信了,也没法根除不信任感;即使现在说都达标、没问题,但谁能保证日后垃圾焚烧规范、安全?”他说,除了担心污染,也担心由此带来的“负附加值”——居民担忧自有房产价值缩水,开发商担忧楼盘销售受连累,连一些原本有落户意向的商业项目也“望风而逃”。

  垃圾处置设施要不要建?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有人说,垃圾围城和雾霾遮城、污水绕城、交通堵城一起,已成为城市建设“四大病”。就像每个家庭都要有卫生间一样,每个城市都需要垃圾处置点。杭州市一位负责人坦言:“我们不可能把自己的垃圾拿到别的地方去处理。”近年杭州市区垃圾年增长率在10%左右,已有的4座垃圾焚烧厂、2座填埋场早就力不从心。像2006年竣工的天子岭第二垃圾填埋场,设计使用年限24.5年,可几年时间就用光将近20年的量,现在库容已不足6年。

  换个角度看,群众对环境的深切关心、热情参与,与政府规划项目的初衷和目标本来就一致,这也正是互信和沟通的坚固基础。只是,解开心结的工作,却总没那么顺畅。

  其实,今年4月杭州公示2014年重点规划工程项目后,这一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就引致周边不少居民反对。虽然沟通对话渠道相对通畅、专家参加的沟通会也已举行,但群众的情绪并没有理顺。“沟通不畅当然会引来猜疑。”前文提及的那位朋友说得很实在,“很多人是在公示后才知道有这样一个项目的”。的确,像垃圾处理这样的敏感问题,政府更须超前谋划、同步沟通,尽量放低身段,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些,把群众顾虑打消得更彻底些。

  实际上,在协调利益上,杭州还是有经验的。比如杭州改善危旧房,新增卫生间面积有大小、朝向有不同,怎么分配才摆得平?通过搭建党政、市民、媒体“三位一体”的民主协商平台,解决了“厕所分配难题”,成为“民主促民生”的典型案例。这种从群众中来、从基层中来的治理经验,其实也应该运用于垃圾处理等更多民生领域。

  对公众来说,“利益可诉求,表达须理性”。无论什么群体、什么样的诉求,都应通过合法渠道、采用理性手段表达,不能把“表达利益诉求”当作越过法律边界的借口。也唯有依法、理性,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诉求表达更充分、更有效,合法权益得到最大保障。

  说到底,环保还得公众参与。杭州市区生活小区98%实行垃圾分类,但一项民意调查中仍有超过60%的居民表示日常垃圾分类容易搞错,而全市约有70%的垃圾分类不合格。垃圾分类投放可从源头减量,这正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小事”。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公众不仅是要维护权利,同样也要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作者为本报浙江分社记者)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垃圾焚烧要让周边居民放心    2015年01月21日
  • ·你会把垃圾焚烧厂建在哪里?    2014年05月15日
  • ·垃圾焚烧污染信息不能秘而不宣    2013年04月26日
  • ·镇政府就能随意倾倒垃圾?    2016年07月1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