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垃圾焚烧污染信息不能秘而不宣

2013年04月26日 07:0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尹卫国

  芜湖生态中心等三家环保NGO近日发布的《122座在运行垃圾焚烧厂信息申请公开报告》显示,122座垃圾焚烧厂仅有42家提供污染物监测数据,其余均以种种理由搪塞或拒绝公开。(《21世纪经济报道》4月25日)

  2012年,芜湖生态中心向122座垃圾焚烧厂所在地的环保部门申请公开污染物监测数据,其中80家多以“不属于公开范围”、“不属于重点监控企业,无监测数据”等理由不予提供或不予回复。42家所公开的污染数据也是“残缺不全”,或避重就轻,如垃圾焚烧中最关键的污染值二英,仅有10家提供,个别地方提供的二英值并非实际监测数据,而是验收报告上的二英监测数据。

  这种拒绝公开污染数据的情况令人担忧。按照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环境污染信息并不涉及国家秘密,理应完全公开。而且,垃圾焚烧与居民的安全健康直接相关,公众应该知情。环保部门及垃圾焚烧厂为何对垃圾焚烧信息守口如瓶,讳莫如深?或许只能做如此推测:一是压根儿就没监测,口袋里没数据;二是数据“不好看”,超出设计标准甚至严重超标,担心公开会引起公众强烈反响,故不敢公开。

  我国大中城市普遍面临着垃圾围城的棘手问题,传统的填埋方式已难于适应,出路在于垃圾焚烧,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国垃圾焚烧厂总数将超过300座。但不少地方的垃圾焚烧项目建设却步履艰难,遭到居民强烈反对,甚至出现群众阻挠建设垃圾发电厂,原因是害怕二英等污染。

  科学研究发现,二英是以非常微小的颗粒状存在于大气、土壤和水中,会导致人体癌变,对健康危害性很大。化工冶金、造纸、杀虫剂等产业是制造二英的罪魁祸首,垃圾焚烧也会释放大量二英。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焚烧发电处理生活垃圾,并未引起公众强烈反对,原因在于治理二英的技术已经成熟,基本消除了对健康的危害。据专家说,我国目前采用的《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是2001年制订的,严重落后,其中二英浓度的限值与欧盟相差10倍。

  要有效推进垃圾焚烧项目,消除垃圾围城污染现象,有关部门要敢于公开相关信息,还群众知情权,同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建设垃圾焚烧厂。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