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北京市科委获悉,由科委立项,市财政拨付给北京三元的1077.97万元即将到位,用于后者承担的“安全健康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研究与产业化”研发项目。据了解,政府为婴幼儿奶粉研发专门立项,并拨付大额资金,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是首次。三元食品该项目的主持人表示,我国对母婴体质和营养需求等方面的研究存在很多空白,急需补上。(5月5日《北京青年报》)
为了塑造婴幼儿奶粉的民族品牌,各方真是煞费苦心。去年国产奶企业也曾抱团组建“国家队”,并联合签署质量安全协议,可现实的情况是:进口奶粉仍旧高举高价大旗,在高销量的大道上狂飙突进。如今,为了打破这一困境,政府拿出大把的财政给企业搞研发,我并不怀疑该举动出发点的善意,可是国产奶的竞争劣势是研发不够,民族品牌不强吗?
众所周知,自从“三鹿事件”以后,国民对国产奶的信任简直降到了历史的冰点,吊诡的是,尽管进口奶也会发生安全事故,可公众对进口奶的信任却没有减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奶粉安全问题的发现,不是国家监管部门,也不是国内媒体,而是面临巨大损失的进口奶企业。因此,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将安全生产内化为企业的一种文化,如何将政府部门的监管落到实处,而不是如何提升国内婴幼儿奶粉的科技含量、民族品牌影响、或是产业化等等。毕竟没人愿意拿自己孩子的安全做实验。
所以,现在国产婴幼儿奶粉较之于进口奶粉来讲,不是输在品牌和技术上,而是输在口碑上,但这种结果的形成,却又离不开政府的监管。那么政府真正应该做的,是将对国内奶企业的监管落地,而不是对企业一掷千金。
话又说回来,政府运用公共财政给企业拨款搞研发也未必合适,因为纳税人的钱该怎么花,花在哪里都需要走严格的程序,倘若研发失败,试问谁来为这么大的损失买单?当前我们提倡简政放权,就是要呼吁政府能够最大程度的退出市场,减少对市场主体的干预,这不仅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权力运作的规律,因为权力一旦介入市场,就必定会给寻租开辟空间。
退一步讲,政府用财政给企业做奶粉研发,就算是成功了,让国民从中受益,也不能为这种不合适的行为开脱,因为市场研发的主体更应该是企业,政府强行介入是对市场规则的破坏,没有了政府的干预,企业未必就研发不出来,用破坏市场规则的代价来做一件离开政府也未必不能成事的事情,合适与否恐怕不言自明。
说到底,用财政来研发婴幼儿奶粉的意识错位,不仅是没有认识到国内奶企业的症结所在,更没有认识到简政放权的真正内涵以及政府真正该做什么。于企业来讲,靠的是安全生产来重塑国产婴幼儿奶粉的形象,而于政府来讲,与其投入这么大的成本来搞科技研发,还不如加大监管力度,帮助企业把好安全生产关,让公众能够真正看到在这其中政府的作为。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