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冯是虎: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匹配 期待更多研发投入

2013年01月17日 09:2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我国科研投入总量已经显著提升,但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规模仍不匹配。中国企业要想在世界上真正立稳脚跟,必须加大研发投入,真正的高科技靠花钱是买不来的

  近日有报道披露,2012年我国用于科技研发投入的经费将首次突破1万亿元,研发投入比重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研发投入增长是件好事。近年来我国在科研领域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诸如“神九”上天,“蛟龙”入海,振奋人心。但如果和我国科技事业面临的形势困难相比较,现有的成绩还远远不够。特别是研发投入既要有量的增长,更要有质的提高。

  首先,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动力仍然不足。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共投入研发资金5116亿元,但平均研发强度(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只有1.33%,与发达国家企业5%到8%的水平相距甚远。其直接后果是企业产值很大,但利润不多。

  其次,1万亿元研发投入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完全匹配。目前,中国企业的研发经费人均支出仅为美国的1.2%和日本的1.1%。总体上看,维持中国经济增长仍主要靠投资而非技术进步。诺贝尔奖得主库兹涅兹的数据分析发现,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人均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5%,其中资本贡献率约为0.25%,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率则为1.3%。比如我国是轿车第一生产大国,但发动机大多仍从国外进口;我国新能源产业无论是太阳能、风能还是锂电池,核心技术仍未完全掌握。就整个工业体系来讲,新材料、动力系统和机电一体化等3大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要迎头赶上,离不开大量而长期的研发投入。

  此外,创新思维有待解除禁锢,这是决定创新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中科院院士陈运泰曾直言不讳:我国整体科研实力的提高一直令人不满意,与投入很不相称。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创新思维和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实际上,中国人的创新思维并不需要输入,需要的是如何保持传承并发扬光大。比如“两弹一星”精神内涵里,就包括破除权威迷信和框框条条束缚,能够让人畅所欲言,这样才能少走弯路。

  如今,我国正面临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任务,要跨过中等收入陷阱,需要科技创新推动。早些年,有理论认为,现在已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依靠全球范围采购比自主研发更经济,这种论调的错误已充分暴露。比如,从国外进口的高速列车启动和刹车费用竟占到高铁成本的15%;我国出口手机占了该行业全球贸易量的80%,但只分得利润蛋糕中的1%。

  高科技靠花钱买不来,自主创新才能取得核心竞争力。我国科技研发事业关乎着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理应寄予其更多期待。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