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瑜:“黑金”变“白菜”,煤企该找谁哭诉?

2014年05月06日 07:1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对煤企来说,与其向政府哭诉,不如想办法自救。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大气污染治理不断推进,煤炭行业的寒冬恐怕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不想坐以待毙,就要想办法调整结构、延伸产业链。 

煤企亏损

图片来源:谢正义 / 东方IC

  一季度大型煤炭企业亏损面已扩大至44.4%。“卖一吨煤赚的钱不到六块,连两瓶饮料都买不起,有的企业甚至是产一吨煤亏20多块钱,好多企业都停产了,就连神华这样的大企业日子都不好过。”有煤炭企业工作人员表示。面对煤炭企业的求救,多地政府再出减免税费、促进煤炭销售等政策驰援,甚至要求电企只采购本地煤。(55日《经济参考报》)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年前,电企喊亏损,无钱买煤,无钱存煤,曾“联名上书”要求国家相关部门调高电价。当时,地方政府为救电企,要求煤企以低于市场价的“合同煤”供应电企。如今,电企盈利,煤企亏损,相似的桥段又在上演,“电企只能采购本地煤”,看来,行政手段又没闲着,真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国际经济低迷、国际国内煤价倒挂、进口煤冲击、产能过剩等使煤企的日子不好过,“黑金”成了“白菜”,不改变就等死,有的煤企已通过减薪、限产等手段来自救。煤企“黄金十年”一去不返,可人们不会忘了那些曾经风光的“煤老板”。“煤老板”简直就是“土豪”的代名词,他们拉拢权力获取资源,赚得盆钵满贯后,一掷万金购置豪宅,大手笔购买悍马,歌厅大把撒钱……种种骄奢,令人咋舌。以至于今天煤企不景气,还会有人幸灾乐祸。

  长期以来,煤企都是地方纳税大户,在解决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方面举足轻重。地方政府急于帮忙之心可以理解,但直接用行政手段干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会“帮倒忙”。今天帮卖煤,明天帮卖电,看似很热心,实际上这种“拆东墙补西墙”式的帮忙只会破坏市场规律,使市场调节作用失灵,为下一阶段的供需平衡埋下隐患。

  其实,解困煤企,政府可以做的有很多,比如减免税费。压在煤企头上的各种税费一直饱受诟病。据统计,我国涉煤的税费不少于109项,除21个税种外,还有不少于88项的规费,各种涉煤税费已占企业营业收入的25%-35%。如今,煤价下跌,效益不好,是不是可以清理一些不合理的税费来为煤企减负?

  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阵痛。效率低下、生产条件落后的煤企是注定要被淘汰的,但煤企一般用人较多,若直接关停,会给下岗人员的生活带来困难,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政府不妨多组织一些技能培训,开辟再就业渠道,确保煤炭行业整合无后顾之忧。

  对煤企来说,与其向政府哭诉,不如想办法自救。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大气污染治理不断推进,煤炭行业的寒冬恐怕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不想坐以待毙,就要想办法调整结构、延伸产业链,走循环发展的道路,以更强的实力迎接市场的挑战。(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煤炭价格连续下跌 “救煤市”别急功近利

     调结构化解煤企困局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