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蔡爱宏:中国的“稀土委屈”并非个案

2014年04月07日 07:12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向全球供应着90%以上的稀土资源,但因为没有取得稀土定价权,将资源卖成了“白菜价”。五矿集团总裁助理王炯辉此前接受媒体采访的一席话,道出了稀土产业在深加工领域的短板:1元钱的稀土原料,我们粗加工最多卖10元20元,到欧美做成产品后,我们就要花1000元才能买回来。散、乱、差和无序竞争,滥挖滥采、环保污染、产能过剩以及重复建设等问题依然没有完全解决,最重要的是下游应用行业,许多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这些是中国稀土贬值的主要成因。

  从手机到电脑、从混合动力车到巡航导弹,几乎所有现代化设备都需要使用到稀土元素。稀土元素是制造被称为“灵巧炸弹”的精确制导武器、雷达和夜视镜等各种装备不可缺少的元素。当今世界,每6项新技术的发明,就有一项离不开稀土,稀土是21世纪重要的战略资源。中国稀土占据着众多的“世界第一”,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53.5%。然而,我国稀土一直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供应着全球市场,以2009年为例,国土资源部规定,当年稀土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8.23万吨,但国家最后公布的产量为12万吨,占全球产量的97%。而作为稀土储量位居世界前三的美国,多年来却鲜少打开采本土稀土矿的主意,主要依赖进口。在我国开始限制稀土出口后,美国拉着欧盟将中国告上世贸组织。

  让我国稀土材料走出现在的发展困境是当务之急。在政策上,国家出台政策限制稀土产量、出口配额;在WTO的框架下,成员国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去有效地防止自己国家资源枯竭,这些措施并不违反WTO的相关规定;在制度上,实施稀土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可对一些目前应用少、销售困难的稀土元素进行收储,有利于我国稀土资源的全面保护。

  在生产开采上,应加大企业开采研发资金,提高稀土材料深加工、精加工程度,科学评估矿产资源潜力,对稀土行业的多项指标划定门槛。在出口上,加大对企业出口审查制度,对于恶意竞争的出口企业实施限制甚至取消其出口资质。在国际上,警惕外资“绕道”倒腾稀土。在中国对稀土原料出口控制严格的情况下,外资公司通过在中国设厂或者收购,简单加工稀土产品的“变相出口”行为会愈演愈烈。因此,对于外资的介入必须严格把关。

  如果将视野进一步扩大,其实中国在稀土出口问题上受到的“委屈”并非个案,入世十年来,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频频遭遇非议,诸多教训值得反思。(中国经济网网友 蔡爱宏)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解决贸易争端 当思以和为贵

     兼并重组大势所趋 稀土须拒绝“非理性”价格

(责任编辑:李焱)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