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橙“坐”无人机“飞出大山”,货物拥有“电子身份证”,新能源充电桩分布越来越密集……细心的人可能已经发现身边正在经历的变化。这些有速度、有质量的服务背后,正是科技创新对物流产业的赋能。
近年来,我国推进现代物流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全国物流运行总体平稳,社会物流总额360.6万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额增速稳中有升,社会物流成本稳步下降,物流运行效率有所改善。与此同时,挑战依然存在,比如,降本增效仍需深化、运输结构仍需优化、物流体系集约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
用以往的眼光来看,要打通物流产业这些发展堵点,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运输方式、健全物流体系等。然而,市场需求日益复杂多变,物流产业通过传统的管理、制度等手段实现降本增效、优化结构的空间已较为有限。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物流产业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谋求创新,尽快实现转型升级。
数字化、智能化是物流产业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如今,数字化新技术、新装备已经在仓储、运输等供应链服务的各个环节渗透。比如,浙江绍兴如润纺织品公司使用互联网货运车辆后,实现了车货快速智能匹配,运输成本降低近70%,货运效率提高超50%。这样一来,信息处理更集中,决策效果更精准,企业服务质量提升,消费者自然也更满意。
加快物流绿色化转型也是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过去一年,我国11个国际枢纽海港港内集卡清洁能源使用率占比超过60%。目前,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建成超过1200万台,95%以上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具备充电能力,这为更多新能源车辆的投用提供了保障。物流绿色化转型举措加速推进,不仅有效促进了降本增效,更释放出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