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冬会志愿服务彰显“中国温度”

2025-02-17 06:42 来源:光明日报

  刚刚闭幕的亚冬会上,一群身着蓝白制服的年轻人,用服务热情在冰雪赛场上书写着全新的城市叙事。从冰球馆精准引导的竞赛志愿者,到中央大街耐心答疑的城市志愿者,这群平均年龄不足22岁的“小雪花”,让国际友人见证了“尔滨温度”,更让世界看见了中国青年的时代群像。

  当速度滑冰场馆14场颁奖仪式实现“零失误”时,人们不知道,这群手持托盘、身姿挺拔的礼仪志愿者用对待专业考试的严谨态度,已将颁奖流程演练了上百遍。而专业性的背后,是严苛的选拔与训练。近10万人报名,选拔比例堪比顶尖学府的录取竞争。组委会精心设计的90余场培训中,既有应对突发心脏骤停的“黄金四分钟”急救教学,也有处理跨文化沟通难题的情景模拟。这些“冰雪匠人”用专业素养证明,志愿服务不是简单的热情奉献,而是需要智慧与技能加持的现代公共产品。

  如果说专业能力构筑了志愿服务的骨架,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暖瞬间则为它注入了灵魂。在哈尔滨冰球馆的“志愿者之家”,2月生日的青年们许下“亚冬会圆满成功”的共同愿望;安保志愿者小杨与父亲隔空守护不同赛场,用微信分享的盒饭照片拼成“云端团圆”;观众服务岗的小王将社交平台变成第二服务台,除夕夜仍在回复网友们的观赛咨询……这些如碎钻般散落在冰雪中的故事,拼凑出年轻人独有的浪漫:他们既能用表情包活跃工作群,也会在零下20摄氏度的户外值守后笑着自拍。

  志愿服务创造的远不止赛事期间的便捷体验。当哈尔滨红十字会配置的206个急救站在亚冬会后继续守护城市角落,当经过481期急救培训的市民成为“移动安全卫士”,人人都是志愿者的理念正在重塑这座城市的文明基因。这些“后亚冬效应”证明,大型赛事的志愿服务不应是昙花一现的景观,而应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推进器。

  更具深意的是,这场青春接力正在重构世界对哈尔滨的认知。当留学生们用俄语、韩语、阿拉伯语架起沟通的桥梁,志愿服务悄然成为文化传播的柔性载体。就像那款嵌入志愿者证书的AR冰箱贴,扫描后跃然而出的,不仅是冰雪运动形象的俏皮身影,更有志愿者与各国友人并肩而立的全息影像。这种青春外交的潜移默化,或许比任何城市宣传片都更具穿透力。

  回望亚冬会的志愿服务图景,最珍贵的不是“5875名志愿者、206个救护站点”等被量化的数据,而是无数个小我汇成大我的精神蝶变。冰雪终会消融,但由志愿服务点燃的精神火种永不熄灭。从“尔滨温度”到“中国温度”,这群年轻人用微笑重新定义了“温暖”:真正的温暖,不在于物理温度的提升,而在于心灵之火的传递。

  (作者:张焱 张士英)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亚冬会志愿服务彰显“中国温度”

2025年02月17日 06:42   来源:光明日报   张焱 张士英

  刚刚闭幕的亚冬会上,一群身着蓝白制服的年轻人,用服务热情在冰雪赛场上书写着全新的城市叙事。从冰球馆精准引导的竞赛志愿者,到中央大街耐心答疑的城市志愿者,这群平均年龄不足22岁的“小雪花”,让国际友人见证了“尔滨温度”,更让世界看见了中国青年的时代群像。

  当速度滑冰场馆14场颁奖仪式实现“零失误”时,人们不知道,这群手持托盘、身姿挺拔的礼仪志愿者用对待专业考试的严谨态度,已将颁奖流程演练了上百遍。而专业性的背后,是严苛的选拔与训练。近10万人报名,选拔比例堪比顶尖学府的录取竞争。组委会精心设计的90余场培训中,既有应对突发心脏骤停的“黄金四分钟”急救教学,也有处理跨文化沟通难题的情景模拟。这些“冰雪匠人”用专业素养证明,志愿服务不是简单的热情奉献,而是需要智慧与技能加持的现代公共产品。

  如果说专业能力构筑了志愿服务的骨架,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暖瞬间则为它注入了灵魂。在哈尔滨冰球馆的“志愿者之家”,2月生日的青年们许下“亚冬会圆满成功”的共同愿望;安保志愿者小杨与父亲隔空守护不同赛场,用微信分享的盒饭照片拼成“云端团圆”;观众服务岗的小王将社交平台变成第二服务台,除夕夜仍在回复网友们的观赛咨询……这些如碎钻般散落在冰雪中的故事,拼凑出年轻人独有的浪漫:他们既能用表情包活跃工作群,也会在零下20摄氏度的户外值守后笑着自拍。

  志愿服务创造的远不止赛事期间的便捷体验。当哈尔滨红十字会配置的206个急救站在亚冬会后继续守护城市角落,当经过481期急救培训的市民成为“移动安全卫士”,人人都是志愿者的理念正在重塑这座城市的文明基因。这些“后亚冬效应”证明,大型赛事的志愿服务不应是昙花一现的景观,而应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推进器。

  更具深意的是,这场青春接力正在重构世界对哈尔滨的认知。当留学生们用俄语、韩语、阿拉伯语架起沟通的桥梁,志愿服务悄然成为文化传播的柔性载体。就像那款嵌入志愿者证书的AR冰箱贴,扫描后跃然而出的,不仅是冰雪运动形象的俏皮身影,更有志愿者与各国友人并肩而立的全息影像。这种青春外交的潜移默化,或许比任何城市宣传片都更具穿透力。

  回望亚冬会的志愿服务图景,最珍贵的不是“5875名志愿者、206个救护站点”等被量化的数据,而是无数个小我汇成大我的精神蝶变。冰雪终会消融,但由志愿服务点燃的精神火种永不熄灭。从“尔滨温度”到“中国温度”,这群年轻人用微笑重新定义了“温暖”:真正的温暖,不在于物理温度的提升,而在于心灵之火的传递。

  (作者:张焱 张士英)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