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公共墓地成“皇陵”天价背后谁获利?

2014年04月04日 09:27   来源:荆楚网   天外来客

  公共墓地冠以“皇家”、“龙脉”作为宣传噱头,每逢清明节前集体调价,年年上涨,形成一个无法打破的“怪圈”。 北京部分墓地价格高至40万元/平方米,每年涨价30%,而在河北跟“皇家”沾边的陵园同样能卖“天价”。(4月2日《法制周末》)

  广大“打工一族”也许每个月都在操心还房贷的事,但殊不知生是“房奴”,死后为找“住处”也不省心。每个人都有走到生命尽头的一天,这是自然现象。然而,在一些大城市,普通居民存在“死不起”的尴尬。都说房价一年一个价,但如果你留心一下墓地价格,以“皇陵”命名墓地会让人心惊肉跳,墓地价格竟然达到房价的15倍左右。

  普通中国人辛辛苦苦一一辈子,生前买不起豪宅,想到死后安葬在一风水宝地,与帝为邻、与王为伴,沾点“皇家”光,希望子孙也能大富大贵。很多陵园,包括众多的公共墓地也抓住了客户的这种心理。以“皇家”和“龙脉”作为宣传噱头,纷纷变身“皇陵”,理所应当地坐收“天价”。那么这背后的利益谁在获利?一家陵园的法定代表人是当地民政局副局长。显然,公众不得不怀疑这些巨额利润背后存有猫腻,不是到了某个领导私人腰包,就是到了某个单位,堂而皇之成为了“集体资产”,“理所应当”地为单位职工解决福利而成为真正的受益者。真正成为接龙脉的“灵气”,沾了“皇家”的光,陵园成了炙手可热的“好单位”。

  公共墓地是政府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文规定不能以赢利为目的,具体监管实施就是地方的民政局。但一些地方民政部门既监管又参与经营,就等于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监管什么?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广大普通市民成了“天价死不起”,支付了高昂的墓地费用,还让后人不省心。

  看来群众路线整治“四风”莫忘了公共陵园变成“天价皇陵”这块地,纪检监察机关可不要忘了让民政部门也“洗洗澡、治治病”,真正为群众服好务。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