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如何治理“天价”沉疴? 网民:应施重典

2016年06月16日 07:30   来源:经济参考报   

  去年以来,我国多地出现价格畸高事件。从青岛的“天价虾”到上海的“天价茶”,再到哈尔滨、桂林的“天价鱼”,层出不穷的“天价”事件破坏了市场秩序,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舆论认为,价格畸高事件频发与法制不健全、监管不力有莫大关系,需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管部门执法力度,同时加强对经营者的诚信教育,加快推进信用建设,营造诚信规范、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从而做到标本兼治。

  监管权威频遭挑战

  网民指出,“天价”事件屡禁不止,固然是经营者为追求利润不择手段的结果,但更反映出监管层面存在很大漏洞,监管权威频遭挑战。

  网民“CM天涯”质问,为什么商家敢这样宰客?这跟有关部门管理没有到位有关,希望管理严厉一点。网民“浮燥空气”表示,层出不穷的天价问题,要处罚,更要反思;要问责,更要改进。

  不少网民表示,为了遏制“天价”事件发生,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加强监管队伍建设。

  网民“冷风清”表示,治理价格畸高问题必须同时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并且应持续有力,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曝光一个地方才治理一下,这会严重影响对不法商家的震慑效果。

  诚信建设刻不容缓

  除加强监管之外,网民表示,对于不听警告、以身试法“开天价”的经营者应加大惩处力度,从重处罚才能达到震慑效果。

  网民“leechenchen”表示,现在的监管治标不治本,商家违法成本过低。因此必须重罚,不能只做表面文章。

  有网民建议,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政府部门不能随意去检查企业的经营行为,而一旦接到顾客举报,就必须查实并公布结果,接受社会评价。经营者一次作假就终身受影响,甚至终身不能从事此类生意。通过从严治理、持之以恒,建立干净的市场环境。

  此外,还有网民指出,“天价”问题也反映了当前市场经营者信用缺失的严峻现实,还应加强对经营者的诚信教育,从根源上防范违法行为。

  网民“止戈从文”表示,各种“天价事件”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杀伤的是社会基本诚信,徒增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和隔膜。如果不对这种处心积虑、恶意的商业欺诈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彻底清除,那么其危害的将是整个社会。(记者 廖冰清 整理)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