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骑楼街”当从尊重业权开始

2014年03月25日 07:43   来源:羊城晚报   唐螂

  “骑楼街”在广州,似乎成了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本来,那只是广州清末民初城市民居建筑范式的一种称谓。然而,近些年由于拆迁和城市膨胀,广州老城区多半已面目全非。但人往往失去方知珍贵,于是坊间把对岭南文化的追怀,对老广州特征的眷恋,堆砌到了日渐消失的“骑楼街”上。“骑楼街”成了一个文化象征意义特浓的专有词汇。而围绕着“骑楼街”,各种新闻和各种解读更是纷繁百出。有人认为是条文化线,要“死保”;有部门声称画过红线,又不是文物,没有道理保留;有部门急匆匆诉诸法律,把既定拆迁半截“骑楼街”标本化。当然,媒体也把“骑楼街”当成一个新闻富矿,隔段时间便“挖山不止”……

  保护“骑楼街”,这在政府和民众看来,似乎是有共识的事情。但是,保护哪段“骑楼街”和怎么保护,却莫衷一是。有专家还在媒体上分列出了越秀、荔湾、海珠区等老城区连片的骑楼区。然而广州人知道这些“骑楼街”,多半都已被画过红线,早有“拆迁”的主儿了。事实上,抛开“文化保留”的话题,“骑楼街”被粗暴对待,似乎也振振有词:比如,很多骑楼街是砖木结构,防火防坍已不符合安全要求;又如,很多骑楼街已被“住改仓”,下店上住的功能已面目全非,等等。一句话,很多的“骑楼街”政府不征地拆迁,都已经名存实亡了。所以,业主对拆迁有意见了,就是“钉子户”了;专家提出保护方案了,那就是给政府出难题;媒体对“骑楼街”有些动情,那就是有些儿“添乱”。不过,尽管如此,政府很多公文中,都强调对城市文化特别是“骑楼街”的保护,是有倾斜政策的。只是,有关保护政策又颇令人踌躇,毕竟,政府又怎么可能拿钱来全面保护乃至翻修那些个并非公房的“骑楼街”呢?

  事实上,广州的“骑楼街”保护之所以成为问题,是我们缺乏对待私权的基本尊重导致的。“骑楼街”的大多数都属私房,就业主的立场自然看到自家“骑楼街”物业的升值空间。倘若没有一纸半强制性甚至强制性的某种需要的拆迁,谁又不想死保自家“骑楼街”的业权?“骑楼街”之所以没有被保护起来,乃是很多“骑楼街”被早早画上红线,被钉死在拆迁的必然厄运上。业主又怎么会掏钱去“保护”这可能不再属于自己的物业呢?说实话,倘若“骑楼街”的业主们知道,仅仅因为防火或危房的理由导致“拆迁”,恐怕“打崩头”也会筹措资金来保自家的“旺铺”。因此,毫无业权庇护意识的粗线条画线、粗暴的拆迁,最终导致“骑楼街”原生业主对自家物业丧失保护的冲动,也导致了政府真想“保护”骑楼街时,不得不深陷“孤掌难鸣”的尴尬。

  大凡一座城市的风格、文化、建筑等等被物化的历史,光是有公权力保护的冲动,其实常会勉为其难的。但是,如果能够通过对物权的尊重让所有的业主在保护自我权益中,不约而同达成城市文化传承保护的目标,则事半功倍——像伦敦,像巴黎,像京都,等等。概莫如是!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