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处成片的危房,而且不时掉落房屋部件,你会怎么做?面对这个问题,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是“拆”。但如果这片危房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又会怎么样呢?广东汕头老市区的镇邦街眼下正面临这一问题——为了防止危房的临街外立面不断脱落和避免误伤行人,有关方面给这些危房的外立面刷上了一层水泥浆,但此举一出,立刻引来了众多网友的议论,认为此举对传统骑楼的建筑之美“造成破坏”。(6月2日《南方日报》)
的确,“老城不只有历史,也有危房”。换而言之,我们同样可以说,老城不仅有小清新的浪漫怀想,更有着迫在眼前的现实隐患。在无法两全的语境下,文化审美的需求,自然应该让位于“保障安全”的需要。所谓事有轻重缓急,终究得有个清醒的价值排序和先后取舍才是。一层水泥浆,尽管湮没了老骑楼的岁月风华,却至少保证了路人不被坠物伤及。可以说,这种一种最无奈的妥协。
一个必须接受的事实是,并不是所有的老城区都会得到保存,并不是所有的老建筑都会得到修缮。受制于现实条件的掣肘,想必还会有更多传统建筑,会日渐破败。为此破局,一则需要加大公共投入,从而扩大“文保”的范围和力度,可即便如此仍存在着筛选、弃取的过程;再者,则要有赖于市场化的商业开发,将老城、老楼等资源,嫁接到现代社会的消费场景之内。而从现实来看,后一种路径,也许更有实现的可能。
相较于海量的传统建筑,能够有幸纳入“文物保护名单”的着实少之又少。如汕头骑楼这般,在岁月中没落的老建筑,可谓不计其数。所以如此,有着诸多显而易见的原因。比如说,商业创意贫瘠,成片的人文景观,未能打造成标志性的旅游目的地;再比如说,市场运作机制的沉睡,房产质押、委托代管、产权入股、代理经营等手段,并未充分运用到对老城区的开发之中。缺乏明确的商业路径以及必要的资本流入,老城老建筑难免成为一潭死水。
面对传统建筑之式微,还情少点抒情多点思考才是。对此,我们固然可以呼吁公共责任兜底,到最后却多半还是要自寻出路。也许所有人终将意识到,多一点商业创造力,多一点拥抱市场的勇气和技巧,才能为老城区找到一条体面的生存之道。
(责任编辑:邓浩)